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符碼     
瀏覽人次:1060 收藏人次:0
泛指符號、字碼等。如:「基因--生命的基本符碼」、「解構身體時尚的符碼--刺青」、「解讀咖啡的符碼」、「靈魂的符碼」。
文化符碼     
瀏覽人次:1842 收藏人次:223117
  文化符碼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深層結構,使生活於該文化中的個人具有特定的思考傾向,語言形式、價值導向及行動方式。文化符碼是社會文化所形成的結構,內化為個人的行動規則,使個人的特定行動方式猶如自然天成一般,但個人通常不會意識到,但卻具有恆定性。
  結構主義學者對文化符碼的研究,可以波迪爾(P. Bourdieu)與柏恩斯坦(B. Bernstein)為代表;二人皆以文化符碼為文化再製的媒介。波迪爾以「生存心態」(Habitus)為社會結構與實際行動的中介。認為生存心態是社會文化客觀形成的一種主觀稟性,根深柢固地存在於個人的意識深層,自然而然採取某種行動方式,反映出階級或群體的品味,知識...
符碼間干擾;碼際干擾     
瀏覽人次:937 收藏人次:0
在數位通訊系統中,因通道為非理想通道,而造成的碼際間互相干擾的現象,它會造成解調的錯誤,而使系統效能降低。一般通訊頻道之ISI,是一個碼的信號向後影響數個碼,但在有些無線通訊頻道,會造成很長的ISI。克服ISI的方法有脈波形狀設計及等化技術。前者是藉設計良好的碼信號之脈波形狀,以減少它在接收端對後面碼的干擾;後者則是在接收端設計一等化器,以補償通道之頻道效應,使其接近理想而消除ISI。
知識符碼     
瀏覽人次:183 收藏人次:0
  「知識符碼」是指可使人們的智識與能力易於朝向某一個方向發展的一套訊息和技能系統。這套系統如同一個密碼系統,只有熟悉密碼才能進行語言文字的解碼與譯碼工作。同樣的,只有獲得某種知識符碼才能認知或傳達同一個類型的知識。對於那些未能獲得該知識符碼的人,該類型的知識是無法理解的。這些系統由支配性的社會制度所支持,藉以分配不同的知識技能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有利於社會再製。
  柏恩斯坦(R. Bernstein)由社會語言學出發談符碼的問題,即所謂的符碼,規制訊號傳遞上的三個過程:
  1.導向(orientation):檢視所接收到的訊息為一種有效的訊號。
  2.聯結(...
符碼間相關     
瀏覽人次:59 收藏人次:0
在密碼學中,指一個密碼區段的每一碼都與輸入明碼區段,有碼間相關性。
字母碼;字符碼     
瀏覽人次:58 收藏人次:0
簡化資料輸入的一種編碼法。在輸入資料之前,可使用一套縮寫字母系統,例如:紐約(New York)可縮寫字母編碼為NY,這樣就可以字母或字元形式來代表資訊。
    
瀏覽人次:10615 收藏人次:936198
計數時,代表數目的符號或用具。如:「條碼」、「籌碼」、「號碼」。
碼頭:A>岸邊大船停靠、裝卸貨物或旅客上下的地方。B>通商港岸。
量詞:A>計算長度的單位。一碼等於零點九一四四公尺。B>計算事情的單位,如:「兩碼事」。C>計算利率的單位。即零點二五個百分點。如:「銀行最近將放款利率調降了一碼。」
砝碼:用銅、鉛等金屬製成的大小、輕重各有不同的物體。置於天秤的一端,藉以計量出物品的重量。
    
瀏覽人次:7362 收藏人次:3084891
古代一種可以剖半用為憑證的信物。如:「信符」、「符令」、「符節」、「兵符」。
相合。如:「符合」、「名符其實」、「言行相符」。
標記、記號。如:「音符」、「符號」、「樂符」。
道士用來避邪、差使鬼神的神祕文字。如:「符咒」、「安胎符」、「護身符」。
向陽     
瀏覽人次:2084 收藏人次:114964
研出版社,1988。(4)《一個年輕爸爸的心事》。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88。(5)《暗中流動的符碼》。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6)《跨世紀傾斜》。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7)《日與月相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8)《月光冷冷地流過》。台北:華成出版公司,2002。(9)《為自己點盞小燈》﹝原《暗中流動的符碼》更名﹞。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10)《安住亂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11)《我們其...
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認知論     
瀏覽人次:2037 收藏人次:115992
知歷程。2. 學習的要表--楷模之行為、其所得到的結果,及學習者的認知歷程。3. 學習的結果--語文符碼或視覺符碼,日後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表現出來。4. 複雜技能的教學設計--除了基本技能之外,培養學習者的效能感和自我調節系統。5. 教學設計之主要課題--在實作練習前先做心理演練;在需要增強或懲罰時,不可忽略;避免過度運用懲罰。6. 對教學實務之貢獻--詳細描述由大眾傳播媒體學來的態度與行為,更深入了解在團體情境中的增強與懲罰的機轉。 關鍵字中文關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