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9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艱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艱辛困難。《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朕在弱冠,未知稼穡之艱難。」《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自從我病倒,日用益發艱難。」
艱難險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周書.卷一七.梁禦等傳.史臣曰》:「梁禦等負將率之材,蘊驍銳之氣,遭逢喪亂,馳騖干戈,艱難險阻備嘗,而功名未立。」也作「險阻艱難」。
稼穡艱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書經.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指農事勞動十分不易。《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多有富貴子弟,擔了個讀書的虛名,不去務本營生,戴頂角巾,穿領長衣,自以為上等之人,習成一身輕薄,稼穡艱難,全然不知。」
險阻艱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老殘遊記》第七回:「先生閱歷最多,所謂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也作「艱難險阻」。
不知稼穡之艱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尚書.無逸〕記載,周公還政於成王,恐成王貪圖享樂而荒廢政事,特別叮嚀成王:「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周公認為君王應先了解人民耕耘收割之辛苦,然後再圖安逸。因為能了解民間疾苦的人,才會愛惜民力,惠愛百姓。而一般農家子弟,未體驗耕耘收割之艱辛,卻貪圖安逸享受,習以為常,反而輕侮父母沒有知識。
  周公以小民稼穡之事為喻,諄諄告誡,旨在提醒成王,不可忘本,應知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憂勞所以興邦,逸豫足以亡國。勉成王勤奮自勵,為民謀福。周公舉稼穡為例,以小喻大,深含哲...
國步艱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處於困難危急的情況中。《舊五代史.卷五八.唐書.蕭頃傳》:「時國步艱難,連帥倔強,率多奏請,欲立家廟于本鎮,頃上章論奏,乃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容易、艱難。如:「難辦」、「難處」、「難學」。晉.干寶〈晉紀總論〉:「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苦、困難。如:「艱難」、「艱困」、「艱苦」、「艱險」、「文字艱深」。
動輒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精通六經百家,崇尚儒學,排斥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登進士第後,曾任國子博士、監察御史等職,卻因直言敢諫,屢次犯怒被貶,久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以抒己憤。該文採問答方式,以國子先生喻己,假托學生之言,抒發自己才高卻不受重用的不滿,卻說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符合目前的低位閒差,用以自我解嘲。文中的「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就是學生描述國子先生(韓愈)在官場上的處境艱難,一有舉動就會遭受責罰,進退兩難,而屢遭貶謫。後來「動輒得咎」就被用來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受到責難。
大智若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據《蘇軾文集.卷四七.啟》引)伏惟致政觀文少師。全德難名,巨材不器。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乃見。縱使耄期篤老,猶當就見質疑。而乃力辭於未及之年,退託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1>,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 〔注解〕 (1) 大勇若怯:指十分勇敢的人,往往表面看起來似乎怯懦。見「大勇若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