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謹嚴     
瀏覽人次:430 收藏人次:371214
謹慎細密。唐.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誇。」《三國演義》第九七回:「內有一將郝超守把,深溝高壘,遍排鹿角,十分謹嚴。」
    
瀏覽人次:26979 收藏人次:6471550
慎重、小心。如:「謹慎」、「謹防」、「謹記」、「謹言慎行」。
態度敬慎、恭敬的。如:「謹賀」、「謹候」。
    
瀏覽人次:15635 收藏人次:4735557
2.緊密。如:「門禁森嚴」、「結構謹嚴」。
異曲同工     
瀏覽人次:22394 收藏人次:2131144
唐.韓愈〈進學解〉(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1>莊2>騷3>,太史所錄4>,子雲5>相如6>,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注解〕
(1) 逮:音ㄉㄞˋ,及、趕上、達到。
(2) 莊:即《莊子》,戰國時莊周撰。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傳者為晉郭象本,僅三十三篇,唐時改稱南華經。古注有晉司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謙集解、郭慶藩集釋。其書大要與老子相近,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奧。
(3) 騷:即〈離騷〉,楚辭篇名。戰國時屈原所作...
十三經     
瀏覽人次:14390 收藏人次:0
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經部總敘》十三經不過65萬字南宋鄭耕老統計如下:《周易》,二萬四千二百零七字。《尚書》,今古文合二萬五千八百字。(扣去偽古文,為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五字)《詩經》...
浮誇     
瀏覽人次:7993 收藏人次:1957926
虛浮誇大、不切實。如:「為人誠懇實在,不浮誇,才會受老闆重用。」唐.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玄奘     
瀏覽人次:4618 收藏人次:364329
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參考資料:http://www.buddhism.com.cn/fmrw/hanchuan/china/fjrw0114003.htmhttp://www.epochtimes.com/b5/...
左傳     
瀏覽人次:4050 收藏人次:0
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韓愈說:“《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左傳》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歷來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記》並稱,尊為歷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馬猶書之有羲、獻”劉熙載《藝概·文概》,《荀子》一書對《左傳》的引用頗多劉師培:《群經大義相通論》。《左傳》尤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三國志·魏書》卷十三注引魚豢《魏略》:“豢又常從(隗禧)問《左氏傳》,禧答曰:‘……《左氏》直相斫書耳,不足精意也。’”,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禮記     
瀏覽人次:3587 收藏人次:0
》《禮記》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礡、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 (書)|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禮記·禮運》一篇,毫無疑問,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經典。那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謂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
顧炎武     
瀏覽人次:3092 收藏人次:128730
寧人。本名絳(ㄐ一ㄤ\ 〉,明亡,改名炎武。學者稱為亭林先生。江蘇 崑山人。炎武才高學博,治學精神,謹嚴篤實,反對純文學,為清代樸學導師。畢生心志所注,則在推翻異族統治,發揚民族精神,清末革命志士,多受其精神感召,卒能達成推翻滿清,締造中華之目的,明亡,嘗暗結遺民,與台灣 鄭成功連絡。提出貴創、博證、致用三種研究考證方法。貴創主張不蹈襲古人,博證主張引據參證,詳其本末,而證一物一事之實,決無可疑;致用主張學問要及於當世之務,不為清談浮泛之文。主張窮經致用,反對言之無物之擬古文學,應酬文字、浪漫文學。主張文學應為聖賢立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