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00.9574 ms
共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桑代克(Thorndike,_Edward_Lee,_1874~1949)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桑代克為教育心理學之父,他強調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必須要採用最嚴格的科學方法。 聯結主義(connectionism)桑代克根據動物行為實驗而建立的學習理論,此理論即為聯結主義,而他的學習理論將學習的歷程解釋為刺激與反應之間新關係的建立。 迷籠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桑代克設計了一種迷籠,以貓為其實驗對象,目的是要讓貓學習開門取食。貓必須要有適當的反應,才能走出籠子且吃到食物,所以是從反應還有反應之後所帶來的是刺激形成的聯結,也就是「反應─刺激聯結」。 系統學習理論桑代克根據其實驗,所提出的系統學習理論主要可分為兩點:每個刺激─反應聯結,都是從較多的錯誤的反應,漸漸變成較多的正確反應,直到全部都變成...
|
Nesokaha infuscat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體色為淺黃色,前、中胸背板及腹部之次中央區域為深褐色,肩片為黑色,前翅淺黑色且具有白色區域而大部分的翅脈為紅色,後翅淺褐色,頭頂基寬比複眼前緣為2.8:1,側脊寬且凸出而於突起處緊鄰,前額脊起於基部緊鄰而於端部分開,唇基比前額為0.8:1,觸角次卵形,前翅長為寬的3.1倍,後足刺型為5-5-5,雄蟲體長(含前翅)為6.5公厘,前翅長為5.6公厘,雌蟲體長(含前翅)為6.8公厘,前翅長則為5.8公厘,雄性生殖器之尾節非常長,端部向下彎曲,尾突立於端部,以背面觀則長為寬的2.9倍,端部呈波浪狀彎曲,生殖節中央具一角狀突起,陽莖之鞭狀體以左側面觀具一骨化區域而右側面觀具有兩突起且一長一短,把握器...
|
Mysidioides infuscat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蟲之唇基兩側具斑紋,觸角內側、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脊起之間為稻稈色,小盾片後區及整個腹部為深褐色,足具有淺色斑帶,前翅及翅脈黃色且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腹部最後一節腹板大且呈盾狀,尾節小且圓,雌蟲體長為4.2公厘,前翅長為8.4公厘,口吻第三節長大於寬,後唇基具三脊起,後足刺型為6-5-5。
|
Euterpnosia laii Lee, 200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賴氏姬春蟬 Euterpnosia laii ,為台灣特有種,由賴建宏先生採集,韓國學者李榮濬 (Young June Lee) 於2003年發表為新種。本種屬於小型蟬,其成蟲體色主要為黑色及暗 綠色,身體覆蓋少許的金色鱗毛,外型與太平姬春蟬及細姬春蟬類似,但身體背部具有較粗大的斑紋,雄蟲第4腹節側邊有較明顯的齒狀突出。主要棲息於中海拔山區,成蟲鳴叫時間在日出到日落間,會 一起鳴叫,在夜晚有趨光性。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3) 及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
Tanna taipinensis (Matsumura), 190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坪暮蟬 Tanna taipinensis 為台灣特有種之中體型的蟬。成蟲前翅端室有8個,後翅端翅有6個。此成蟲腹部的背面覆有銀色毛,且第8腹節仍覆有銀色鱗毛,無白色短毛或白粉;雌蟲腹部邊緣略帶褐色。而在前胸緣片外緣下方有黑色斑點。雄蟲通常在黃昏及黎明時鳴叫,故稱暮蟬,在陰天、下小雨及幽暗的森林內也會鳴叫,會一起鳴叫,夜晚時易趨光。成蟲出現於 5-8 月之間。本種蟬廣泛棲息於低中海拔山區。分布在台灣的新竹北埔、埔里、日月潭、嘉義大坑山等地。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4) 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
Euterpnosia elongata Lee, 200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腹姬春蟬 Euterpnosia elongata 為小型蟬,為台灣特有種,成蟲外觀及體色與太平姬春蟬相似,皆為較深的黃綠色,但翅脈較瘦弱,3rd、4th橫脈具褐色斑紋,R4+5、M1、M2、M3、M4、Cu1a等脈近翅端處具很淡的褐色斑點,且M2脈也較短。頭部兩單眼間有不規則黑色斑點,身體散佈零星短銀毛,前背板中央有一對縱紋,第4腹節側邊突出略呈三角 形,第6腹節呈梯形,第8腹節覆蓋白粉,雄蟲腹部比頭胸部長。本種蟬主要棲息在北橫附近的山區,夜晚有趨光性。成蟲出現於6月份。主要分布在台灣的達關山及上巴陵。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3) 及陳振祥 (200...
|
Narosa fulgensa (Leech, 1889)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褐點眉刺蛾 Narosa fulgens展翅約19~24毫米,翅及身體米黃色,前翅中央有黃褐色相連之雲狀雜斑,前翅中央散布黑褐色點,此為中文名稱由來,沿著前翅邊緣另有一列黑褐色點狀斑,本種外形與波眉刺蛾(N. corusca)很相近,但本種黃褐色雲狀斑及黑色點狀斑較不明顯,體型也明顯較小。幼蟲以茶葉為食,是茶樹的重要害蟲之一。除台灣外,中國、韓國及日本也有分佈。
|
Tanna ornatipennis Esaki, 193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紋翅暮蟬 Tanna ornatipennis 屬於台灣特有種。此種與阿里山紋翅暮蟬相似,但本種之中胸背板黃綠色,且具有較多黑色斑紋,前翅有明顯褐色斑紋。成蟲在7-8月之間出現,主要棲息於台灣北、中部的1200-2200公尺山區中,在傍晚時鳴叫。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4) 與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
Formocicada taiwana Lee & Hayashi, 200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虎翅蟬 Formocicada taiwana 為台灣特有種之中體型的蟬。本種為2004年 Lee and Hayashi 所發表的種類,為一屬一種。成蟲頭胸部具有黑色斑紋,在單眼區則有略圓的大斑紋,體為黃褐色及綠色,中胸背板中央有褐色縱線條紋,蟲體腹部比頭胸部略長,且具有銀色鱗毛覆蓋。翅為透明的,前、後翅之翅緣具有黑褐色斑紋。成蟲主要出現於5月。本種棲息於低海拔之闊葉林山區。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4) 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
Tanna infuscata Lee & Hayashi, 200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里山紋翅暮蟬 Tanna infuscata 屬於台灣特有種。本種蟬的複眼為綠色。成蟲腹部的第3腹板兩側具有瘤狀突,而第4腹板則無。在第1-7腹節的背面覆蓋銀色鱗毛,而第8節背面則是覆蓋白粉。翅脈為黑色和綠色相間。成蟲出現在7-8月,棲息於海拔1300公尺的阿里山山區,夜晚有趨光性,雄蟲於黃昏及黎明時鳴叫,下雨天則停止鳴叫。本種之描述主要參考引用 Lee and Hayashi (2004) 與陳振祥 (2004) 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