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18550 收藏人次:19609445
位居低處。與「上」相對。如:「下面」、「底下」、「樓下」。
降落。如:「下雨」、「下山」。
由高至低。如:「順流而下」。
做某種動作。如:「下麵」、「下棋」、「下工夫」。
結束、告一段落。如:「下班」、「下課」。
容納。如:「還坐得下嗎?」、「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
內、裡面。如:「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話下」。
攻陷、克服。如:「不戰而下」、「連下三城」。
量詞。用於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
    
瀏覽人次:7435 收藏人次:3799163
用刀斧劈。如:「砍柴」、「砍殺」、「砍伐」、「砍斷」。
拋、擲。如:「拿磚頭砍瘋狗。」
安步當車     
瀏覽人次:19308 收藏人次:969313
「從前秦國伐齊經過魯國,下令不得毀壞賢士柳下惠墓方圓五十步內的一草一木,否則一律殺無赦。又下令說:能砍下齊王人頭者,就能封萬戶侯賜給重賞。可見一國之君的人頭,還不如死去賢士的墳墓。」齊宣王很不高興,但又無法反駁,只好沉默不語。這時旁邊的大臣都很緊張,對顏斶說:「你趕快上前去吧!大王是大國之君,天下的士人都來投效,四方的諸侯都莫敢不服,是多麼尊貴!而世間的高士,都是住在鄉野的『匹夫』而已,怎麼可以跟君王比?」顏斶又反駁說:「當然不是!古代聖王都是有賢士的幫助才能建立功業,就是因為他們能尊重士人,不恥下問,諸侯還用『孤』、『寡』等自稱,表示自己得不到臣民愛戴。之所以被稱為明主,就是因為他們明白士人...
蟾宮折桂     
瀏覽人次:17120 收藏人次:568961
蟾宮,指月亮。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參見「折桂」條。蟾宮折桂相傳月中有桂樹,用以比喻科舉登第。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雲梯步。」《孽海花》第五回:「舉人是月宮裡管的,祇要吳剛老爹修桂樹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賜給我們爺,我們爺就可以中舉,名叫蟾宮折桂。」
揭竿而起     
瀏覽人次:9690 收藏人次:190580
「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瀏覽人次:1290 收藏人次:107628
形容刀劍裂物的聲音。《精忠岳傳》第五十五回:「腰間拔出劍來,騞的一聲,將右手砍下。」
緩步當車     
瀏覽人次:1164 收藏人次:0
「從前秦國伐齊經過魯國,下令不得毀壞賢士柳下惠墓方圓五十步內的一草一木,否則一律殺無赦。又下令說:能砍下齊王人頭者,就能封萬戶侯賜給重賞。可見一國之君的人頭,還不如死去賢士的墳墓。」齊宣王很不高興,但又無法反駁,只好沉默不語。  這時旁邊的大臣都很緊張,對顏斶說:「你趕快上前去吧!大王是大國之君,天下的士人都來投效,四方的諸侯都莫敢不服,是多麼尊貴!而世間的高士,都是住在鄉野的『匹夫』而已,怎麼可以跟君王比?」顏斶又反駁說:「當然不是!古代聖王都是有賢士的幫助才能建立功業,就是因為他們能尊重士人,不恥下問,諸侯還用『孤』、『寡』等自稱,表示自己得不到臣民愛戴。之所以被稱為明主,就是因為他們明白...
北埔事件     
瀏覽人次:1017 收藏人次:0
到,立刻倉皇潰散,退入山區。原住民知道受蔡清琳的欺騙,心有不甘,在逃回山區後,趁蔡清琳睡覺時將其腦袋砍下。日軍攻入隘勇線,當場被日軍槍殺的有81人。日軍搜捕餘黨,總共搜捕一百多人。同年12月13日,在北埔臨時法院開庭審訊,除領導人蔡清琳已經被殺外,有9名幹部被處死刑,其餘97人被判行政處分,結束這場虛幻的暴動。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泰雅族英文關鍵字:Atayal 出處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上),1999年,頁119~120。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木匣     
瀏覽人次:1000 收藏人次:0
木製的小箱子。《舊唐書.卷六七.列傳.李靖》:「其佩筆尚堪書,金裝木匣,製作精巧。」《三國演義》第三三回:「就坐席上砍下二人之頭,用木匣盛貯,使人送到易州。」
揭竿為旗     
瀏覽人次:815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揭竿而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