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瞽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ǔ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ǔ |
解釋:
[名] 1.瞎眼的人。《莊子.逍遙遊》:「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諸瞽者毆人,因傷致死,杖一百七,徵燒埋銀給苦主。」 2.古代的樂官。《書經.胤征》:「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 3.沒有見識、無觀察力的人。《荀子.勸學》:「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