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取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ˋ
部 + 6 畫 = 8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拿。如:「取款」、「收取」、「各取所需」、「探囊取物」。
  2. 選擇所需。如:「選取」、「錄取」、「取景」、「取道」、「取名」、「就地取材」。
  3. 尋求。如:「取暖」、「取笑」、「自取滅亡」、「飲酒取樂」。
  4. 接受。如:「吸取」、「聽取」、「分文不取」。
  5. 得到。如:「取信於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取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拿。
    【例】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
  2. 獲得、得到。
    【例】取樂、取暖、取信於人
  3. 選擇、採用。
    【例】取士、取景、取名
  4. 招致。
    【例】自取滅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處〉詩:「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彈。」
2.得到。如:「取樂」、「取暖」、「取信於人」。
3.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4.捕捉。《詩經.豳風.七月》:「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5.選擇。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國演義》第六三回:「統令魏延為先鋒,取南小路而進。」
6.求、尋求。如:「自取滅亡」。《文選.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
7.迎娶。通「娶」。《詩經.豳風.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姜。」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進行。唐.杜秋娘〈金縷衣〉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名]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ú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接受,收受。
    例如:分文不取 hun bûn put tshú(不接受任何一點東西)。
  2. [動] 從多數當中加以選擇。
    例如:取藥材 tshú io̍h-tsâi(揀選藥材)、去山頂取一枝竹仔。 Khì suann-tíng tshú tsi̍t ki tik-á. (去山上取一枝竹子。)
  3. [名] 值得被揀選的優點。
    例如:有一步取 ū tsi̍t pōo tshú(有值得被稱讚的優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