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作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ˊ
部 + 5 畫 = 7 [一]zuó[二]zuò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興起、振起。如:「振作精神」、「鼓聲大作」、「興風作浪」、「一鼓作氣」。
  2. 製、做。如:「作文」、「作畫」、「作惡多端」。
  3. 成為、當做。如:「認賊作父」、「看作英雄」。
  4. 裝出、表現出。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5. 舉行、進行。如:「作戰」、「作簡報」。
  6. 文學藝術方面創作的成品。如:「名作」、「佳作」、「傑作」、「大作」。
  7. 作揖:拱手行禮。如:「打躬作揖」。
注音:
解釋:

作料:烹調食物所加的調味材料,如鹽、醋、醬油等。如:「這道菜作料放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原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作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uò
解釋:
  1. 興起、奮起。
    【例】振作、興風作浪、一鼓作氣
  2. 創發、製造。
    【例】創作、寫作、製作
  3. 進行、舉行。
    【例】作媒、作戰、為非作歹
  4. 假裝。
    【例】裝腔作勢、裝模作樣、矯揉造作
  5. 成為、當成。
    【例】以身作則、認賊作父
  6.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
    【例】畫作、著作、名作
注音:
漢語拼音: zuó
解釋:
  1. →作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uò
解釋:
[動]
1.興起、振起。《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如:「興風作浪」。《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為、當。如:「認賊作父」。
6.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進行某事。同「做」。如:「作媒」、「作證」、「作事」。
8.成為。同「做」。如:「作人」、「作官」。
9.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名]
1.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注音:
漢語拼音: zuō
解釋:
[名]
1.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孫禮》:「明帝方修宮室,而節氣不和,天下少穀。禮固爭,罷役,詔曰:『敬納讜言,促遣民作。』時李惠監作,復奏留一月,有所成訖。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其他工伎之人,或名為作,如篦刃作、腰帶作、金銀鍍作、鈒作是也。」《水滸傳》第四四回:「再說這楊雄的丈人潘公自和石秀商量要開屠宰作坊。」
[動]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注音:
漢語拼音: zuó
解釋: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從事農耕。
    例如:種作 tsìng-tsoh(耕種)、作田 tsoh-tshân(種田)。
  2. [動] 創作製造。
    例如:敆作 kap-tsoh(製作)。
音讀: ts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興起。
    例如:興風作浪 hing hong tsok lōng、發作 huat-tsok。
  2. [動] 創作製造。
    例如:作曲 tsok-khik、作文 tsok-bûn。
  3. [動] 進行某事。
    例如:作戰 tsok-tsiàn、合作 ha̍p-tsok。
  4. [名] 詩文書畫與藝術作品。
    例如:傑作 kia̍t-tsok、佳作 ka-tsok。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