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七 - 教育百科
部 + 1 畫 = 2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自然數的第七位。大寫作「柒」,阿拉伯數字作「7」。
  2. 數量是七的。如:「七個」、「七位」、「七步成詩」、「七情六欲」。
  3. 民間人死後,每隔七日即做法事一次,共需進行七次,俗稱「做七」。如:「頭七」、「二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七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介於六與八之間的自然數。大寫作「柒」,阿拉伯數字作「7」。
  2. 民俗中做喪事每七日設奠一次,共需進行七次,叫「做七」。
    【例】頭七、滿七
  3. (原「七」字口語連用在去聲字前讀成陽平。
    【例】七月、七個。今多不變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介於六與八之間的自然數。大寫作「柒」,阿拉伯數字作「7」。
2.文體名。參見「七體」條。
3.民俗稱喪事每七日設奠一次為「作七」,由頭七到尾七共需進行七次,稱為「七七」。《北史.卷八一.儒林傳上.孫惠蔚傳》:「從綽死後,每至七日至百日,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行道。」《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善繼只是點名應客,全無哀痛之意,七中便擇日安葬。」
(「七」字通常讀為陰平,惟口語中連用在去聲字及輕聲字之前時讀為陽平,如:「七月」、「七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數] 數字。
    例如:七个人 tshit ê lâng(七個人)。
  2. [形] 常和八連用成為詞組,用來表示強調或重複的意思。
    例如:七老八老 tshit-lāu-peh-lāu(強調很老)、七除八扣 tshit-tû-peh-khàu(計算時一再折扣,自總數中盡量減除。)。
  3. [名] 傳統喪禮儀式中每七天為一旬。一、三、五、七旬為大旬,必須請道士做法會,稱作「做七」(tsò-tshit)或是「做旬」(tsò-sûn),到七旬結束才算功德圓滿。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