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3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後,沒有後嗣。古人認為不孝的事情有三件,以沒有後嗣最為重要。語出《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漢.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聖人言:『男子三十而娶。』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多方聽取意見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聽一方的意見,則容易愚昧不明。漢.王符《潛夫論.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資治通鑑.卷一九二.唐紀八.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語)貧困時乏人問津,富貴時車馬盈門。形容人情冷暖,嫌貧愛富。《平妖傳》第一八回:「平常裡認得的,只做不認得。街上撞著他,把扇兒摭臉,只當不看見。自古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比喻做的事情總會有人知道,無法永遠隱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旁邊人聽了這邊的,又聽了那邊的,四面印證起來,便知得個清清楚楚。古語說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果然說得不錯!」
得理不饒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所持的理由得到支持時,便盛氣凌人。如:「待人要敦厚,多些寬恕與包容,切莫得理不饒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明知有危險,卻還是冒險而行。比喻不畏艱險。如:「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卻偏偏要去,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人生自古誰無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人生到頭終須一死,但應死得有價值。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四一齣:「人生自古誰無死,嗟君此恨憑誰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人如果不作長遠打算,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很快的眼前就會有憂患的事情發生。《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國演義》第六一回:「權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明之見甚遠。』」
脣亡齒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滅亡。我們不能開啟晉國侵略野心,更不能輕忽的引進外國的軍隊。一次已經太過分了,怎麼可以再有第二次呢?語所說『頰骨和牙床互相依存,就像是沒有了嘴脣,牙齒就會寒冷』的道理,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情況。」但是虞公不聽從規勸,認為晉國不會傷害同宗的虞國,因此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果然晉國滅了虢國之後,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國給滅了。典源又見《左傳.哀公八年》。內容則是表述魯哀公八年時,吳國要攻打魯國,公山不狃對吳王說:「魯國雖然沒有靠山,可是一旦有事情發生,諸侯都會來救援。晉國與齊國、楚國一起輔助魯國,你要面對的是四個敵國。魯國就像是齊國、晉國的嘴脣,君王應該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怎麼會不救魯國呢?」後來「脣...
皇天不負苦心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形容老天有眼,絕不會辜負意志堅強與刻苦耐勞的人。如:「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如今他總算熬出頭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