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77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吳牛喘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江淮一帶的水牛怕熱,看見月亮以為是太陽,便喘息不停。見漢.應劭《風俗通義.文》。比喻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或形容天氣酷熱。唐.李白〈丁督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調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揶揄、嘲諷、挖苦。《宋元戲文輯.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若提起,這柳七,誰不識此公是佶倬客?釀旦調侃,是他為第一。」
閉月羞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拼音︰yǎn yuè xiū huā釋義︰猶「閉月羞花」。見「閉月羞花」條。 01.《宋元戲文輯.王祥臥冰》:「雅意觀書覽史,嬌容掩月羞花。」 參考詞語︰羞花閉月注音︰ㄒ|ㄡ ㄏㄨㄚ ㄅ|ˋ ㄩㄝˋ漢語拼音︰xiū huā bì yuè釋義︰即「閉月羞花」。見「閉月羞花」條。 01.明.賈仲名《金安壽.第四折》:「佩雲肩,玉項牌,鳳頭鞋,羞花閉月天然態。」 02.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不隄防沉魚落雁鳥驚諠,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眾矢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史.卷二三一.顧憲成等傳》贊曰:「成、弘以上,學術醇而士習正,其時講學未盛也。正、嘉之際,王守仁聚徒於軍旅之中,徐階講學於端揆之日,流風所被,傾動朝野。於是搢紳之士,遺之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而名高速謗,氣盛招尤1>,物議橫生,黨禍繼作,乃至眾射之的2>,咸指東林3>。甘陵之部,洛、蜀之爭,不烈於是矣。憲成諸人,清節姱修,為士林標準。雖未嘗激揚標榜,列『君宗』、『顧』、『俊』之目,而負物望者引以為重,獵時譽者資以梯榮,附麗游揚,薰蕕猥雜,豈講學初心實然哉。語曰『為善無近名』,士君子亦可以知所處矣。」 〔注解〕 (1) 尤:怨恨、責怪。 (2) 的:音ㄉ|ˋ,箭靶的中心。 ...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爭臣1>論〉(據《全唐文.卷五五七.韓愈》引)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2>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3>,而墨突不得黔4>,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5>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6>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解〕 (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 ...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2>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3>,身死無名4>,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6>不謹也;寡廉鮮7>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8>刑戮,不亦宜乎! 〔注解〕 (1) 檄: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文書。音ㄒ|ˊ。 (2) 幣役:幣帛之役。 (3) 抵誅:當誅。 (4) 身死無名:死了以後沒有好的名聲。 (5) 度量相越:氣度才量的相差...
鳥盡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世襲封為淮南王。他善於文辭,受漢武帝寵愛。武帝曾命他作一篇離騷賦,他僅花一個早上的時間就完成了,文思敏捷,可見一斑。劉安與門下食客、方士合著《淮南子》一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融匯了先秦各家的學說,今日僅存內篇,餘皆散。後來劉安因為謀反的計畫洩露,自縊而死。《淮南子.說林》中提到「狡兔捕獲了,就把獵犬烹煮來吃;高飛的鳥射盡了,就將弓箭收藏起來」,意思就是事情成功之後,有功之人已無利用價值,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因才能出眾,受到猜忌,而遭到殺害或疏遠。後來「鳥盡弓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關野獸的柵欄。《莊子.天地》:「而虎豹在囊檻,亦可以為得矣。」《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元馮昭儀傳》:「熊出圈,攀檻欲上殿。」
以逸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方疲倦、實力削弱時,再予以痛擊。《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三國演義》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也作「以待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