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男子雨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南非的巴色特蘭(Basutoland)一種需要體力耐力特具男性活力的舞蹈。從前是一種典禮舞蹈為雨儀式的一部份,現在則由年輕男子為休閒娛樂而表演,女孩在旁拍手唱歌〔見女子雨舞(Mokhibo),摩可羅托羅舞(Mokorotlo),磨惕耶可舞(Motjeko)〕。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父,刺宣王也。」朱傳以為此乃軍士怨於久役之詩。首章二句為:「父!予,王之爪牙。」
雨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羅馬尼亞一種禱儀式的舞蹈,由吉普賽女子於乾旱時期所表演之舞蹈。舞者在鄉村街道上起舞,並挨家挨戶表演,同時吟唱雨歌。通常多在酷夏之後的初秋季節舉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巴西布布的;禱小米豐收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名。臺灣原住民布農族(Bunun)之儀式歌舞曲。早期該族世代居住於中央山脈一帶,為東南亞族群中居住地海拔最高者(約一千至二千三百公尺高處),現大多定居於南投、花蓮、台東、高雄等縣。過去以小米為其主食,巴西布布的(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只能在天神賜福與豐收的「栗播種祭」中才能歌唱。今已演變在各種祭典中出現;如三月「除草祭」、七月「小米收穫祭」、十一、十二月的「小米播種祭」(亦稱栗播種祭),及一年中最重要之祭典「打耳祭」〔見射耳祭(布農族MaLa-Hodaigian)〕。該歌曲於1943年首度為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台東縣鳳山群□壟山社(今海端鄉崁頂村)所發現並記錄。1952年...
呂炳川《臺灣土著族音樂》。1982、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1966、張振岳《臺灣後山風土誌》1994。
福典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信眾福。抵新港翌日凌晨在奉天宮的大殿備妥各樣祭品,誦北斗延壽經,為所有參加點光明燈、拜斗的信眾舉行福的儀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乞巧的別名。參見「乞巧」條。宋.歐陽修〈漁家傲.七月新秋風露早〉詞:「金尊倒,人間綵縷爭巧。」
禱、默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會在其生活傳承中,一向視禱為「舉心歸向天主,或向祂求美好事物」(〔天主教教理‧二千五百五十九號〕(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994))。禱方式一般分為口禱與心禱,心禱又分為默想與靜觀(或默觀)。但最重要的,是禱時「心在」天主面前,和祂有生命的接觸、交流、共融(〔天主教要理‧二千六百九十九-二千七百號〕)。反之,如果只是閱讀一篇經文或有口無心地誦念,那就不是真的禱;閉目靜坐的本身也不是禱;如果只是讓心「空」下來,而不是在空下之後更讓「真實」的天主來充滿,那也不是基督徒的禱。所以禱的本質是「以心神、以真誠」接觸到天父,接觸到...
福酬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神禱告求福,若願望達成,則酬謝神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久雨不斷而禱天晴。《新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一》:「大曆四年四月,雨,至于九月,閉坊市北門,置土臺,臺上置壇,立黃幡以晴。」
年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北平天壇內圜丘北,為舊時合祀天地的場所。明成祖永樂年間建,舊名為「穀壇」。清世宗雍正時,以名實不符,始改稱為「年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