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6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辭官退休。《漢書.卷一二.平帝紀》:「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仕,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三國演義》第二七回:「桓帝時曾為議郎,仕歸鄉。」也作「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招收、網羅。《荀子.君道》:「人主欲得善射,射遠中微者,縣貴爵重賞以招之。」《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此人若招而來,與二位先生一談,纔見出他管、樂的經綸,程、朱的學問。」
2.引起、導。《後漢書.卷五一.陳龜傳》:「呼嗟之聲,招災害,胡虜凶悍,因衰緣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奇,與眾不同。《紅樓夢》第五九回:「怪道人贊你的手巧,這頑意兒卻也別。」也作「別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集會時發表歡迎、祝賀、答謝等言辭。如:「主席詞」、「來賓詞」。
索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全無興趣。《鏡花緣》第八四回:「剛才聽了這些不入耳之言,不但興索然,連頭都要疼了。」也作「意興索然」。
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因為延遲送醫,使他的病情更加惡化。」《三國演義》第一○回:「我獲罪於天,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話、傳達命令。《儀禮.聘禮》:「勞者奉幣入,東面命。」《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使人命懷王。懷王曰:『如約。』」
2.犧牲生命。《論語.子張》:「士見危命,見得思義。」
3.使喪失生命。如:「命的一擊」。《水滸傳》第一三回:「今日軍中自家比試,恐有傷損。輕則殘疾,重則命。」
良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良知」是王陽明所提出的最重要學說。據陽明弟子錢緒山說:陽明之教有三變,居貴陽時,首倡知行合一之說;自滁陽後,多教學生靜坐,江右以來,才單提良知三字,直指本體,令學生言下有悟。陽明並說:教學生靜坐,久了學生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的毛病。所以近來只指明良知的工夫。學生真見得良知本體明澈,是是非非莫非天理,不論有事無事、精察克治,都歸併一路,才是格物知實際工夫,不落一邊。因為良知原不分動靜,良知比靜坐工夫較為無弊(見〔王文成公全書‧刻文錄敘說〕)。
  「良知」一詞首見於〔孟子〕。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會引起某種後果。如:「假如你平時有準備,現在也不這樣慌亂。」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五:「居常饒足,不大富耳。」《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但得退婚,不在下受累,那在乎這幾兩銀子。」《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不想魏撰之已歸,今幸吾兄尚在京師,小弟不失望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會導某種結果。如:「這麼多年的朋友,老王不於為這麼點芝麻小事翻臉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