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紅胸吸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hyrapicus ruber
體長20~22公分。雄雌外形相似,整個頭部、頸部、胸部為紅色(春天時胸部色澤會特別鮮紅),背部為黑色,翼具白色斑紋。喙短而成鑿狀,喙基的上方具一白斑,眼下方則具一小黑點。
共2亞種,分布於北美洲西部,由阿拉斯加至美國南部,分布於海拔 500公尺分布至3,000公尺的山地。
棲息於潮濕的針葉林或混合林。儘管遷徙時會成小群移動,繁殖期之外多單獨活動。以鑽樹洞的方式來取得樹液為食,繁殖時以螞蟻來餵食幼雛。叫聲帶鼻音且類似貓叫的聲音。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大雞鉗細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喻受盡眾人種種的欺凌侮辱。例:頭日上班難免大雞鉗細雞,等一段時間,應該就毋會了。(第一天上班難免眾人的欺負,等一段時間後,應該就不會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ryocopus martius
體長45~55公分。體型大,喙長呈鑿狀,全身黑色,雄鳥頭部紅色,雌鳥頭頂後方紅色。幼鳥和成鳥相似,只是色澤偏煤灰色,喉部白色。
共2亞種,分布於歐洲及亞洲,由歐亞大陸的泠溫帶南至西藏及中國西南。
棲息於各式成熟但不完全鬱密的森林或森林邊緣。為歐洲最顯眼的木鳥,大部分時間單獨出現。在樹幹較低的位置或在地面上覓食,主食螞蟻和其幼蟲,也會吃鞘翅目昆蟲幼蟲、其他節肢昆蟲、蝸牛等。叫聲主要是響亮的“krry-krry-krry…”聲。大部分為留鳥,少數的北方族群會作部分遷徙,冬季時在山區也有垂直遷徙的現象。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橙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einwardtipicus validus
體長30公分。頭上有短冠,喙長而成鑿狀,尾短呈黑色,翼亦為黑色,具赤褐色條紋。鳥背部橘色,下腹部顏色較暗,頭冠短且呈紅色;雌鳥背部為灰白色,頭冠黑色。幼鳥的外形和同性別的成鳥相似,雄幼鳥頭冠紅色。
共2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及爪哇。
棲息於潮濕的雨林、海岸環境、成熟的人造林、邊緣環境和開墾地。平時成對或家庭成員成群出現。食物包括鞘翅目昆蟲幼蟲、白蟻、毛蟲、螞蟻和其他昆蟲。常發出吵雜的“pit”叫聲。求偶展示時會舉起頭冠,拍動並張開翼,前後擺動頭部,期間也會發出叫聲。巢洞鑿於枯木上,每窩1~2枚卵。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白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ndrocopus leucotos
體長23~28公分,公鳥的體型略大於母鳥。亞種之間在外型上有些差異,但大致上是黑白相間,在翼和尾羽的外側皆具有白色條紋。白色的面部上帶有明顯的黑斑,並延伸到頸部、胸部和腹部。身體腹部下方到尾下覆羽呈紅色,由粉紅到紅漸次加深。公鳥頭頂為紅色,母鳥則為黑色。
共11個亞種,分布於整個歐洲及亞洲的溫帶地區。
生活在成熟但有些開闊的落葉林和混合林內,在台灣屬於留鳥,多分布在中至高海拔的闊葉林、針闊葉混林和針葉林中。平時最常發出的叫聲是一種緩慢的“gig”聲,警戒時會發出急促而連續的“ kyig gyig”聲。繁殖期時會快速敲擊木頭,產生響亮的聲響,以宣示領域。主要是以樹幹或樹皮內的鞘翅目昆蟲幼蟲為食,常會沿著樹幹上升覓食。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yocopus pileatus
長40~48公分,體型相當大。全身主要為黑色,帶少許白色,眉和頸部為白色,飛行時可見翼下的前半部具有明顯的白斑。頭頂具紅冠,喙長而寬,並且呈鑿狀。雄鳥頭側具紅髭,亞成鳥羽色偏暗褐色,紅色中帶些橙色。
共2亞種,分布於北美洲,由加拿大至美國。
棲息於各式的森林環境,如落葉林、針葉樹和落葉樹混合林。飛行時會稍微的上下起伏。多單獨行動,即使非繁殖期時會成對活動,也僅在休息時距離較為靠近。在地面上及各種高度覓食,以鑿樹為主要的覓食方式,主食Cemponotus屬的蟻類,也吃鞘翅目昆蟲幼蟲、白蟻、毛蟲、漿果、堅果。叫聲主要是單音或重複的“wuk”、“cuk”或 “cac”聲。繁殖期時雌雄兩性皆會以鳴叫及快速敲擊木頭產生響亮的聲響,以宣示領域。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大金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rysocolaptes lucidus
體長28~34公分。羽色和體型因地理區隔而有很大的變異。喙長呈鑿狀,所有的亞種皆具有棗紅色的臀部和較低的背部,大部分亞種後頸部為白色。翼黃綠色或暗紅色,髭通常具雙條紋,喙和頭部等長。雌鳥頭冠具圓形斑點。幼鳥顏色較暗,虹膜黑色,背部具明顯的斑點和條紋。
共14亞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包括印度、東南亞、中國西南、婆羅洲、菲律賓及印尼。
棲息於森林、林地、邊緣環境、河岸環境、紅樹林等地。平時成對或和家庭成員一起出現,以叫聲互相聯繫,晚上休息時會緊密的靠在一起。多在大樹或枯立木上覓食,有時也會下到地面覓食,主食毛蟲和鞘翅目昆蟲幼蟲,也吃螞蟻、其他昆蟲和花蜜。常發出的叫聲為單音的“kik”,飛行時會發出“kowk-kowk…”,“kedew-kow”或 “kow”聲。求偶展示時會舉起頭冠,並前後擺動頭部。巢泂多在軟質的活木上。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的羽色相同,喙鉛灰色、形狀細而直,額及頭污灰色,雜有黑褐色細橫斑,具有一條明顯的暗褐色過眼線,後頸及背為灰褐色,頭至背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線,翼淡棕色,肩羽及三級飛羽具有黑色縱紋,羽緣具白色斑點,尾灰褐色,有數條黑褐色橫斑,頦灰白色,喉、前頸及胸棕黃色,密雜黑褐色細橫斑,下胸、腹及脇黃白色,雜有黑色矢形細斑,尾下覆羽棕黃色,具稀疏黑褐色橫斑,腳鉛灰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鳥類用尖嘴攻擊。[例]烏鴉孵蛋時,常會擊路過的行人。
鷸蚌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