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1.1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mpethera nubica
體長23公分。叫聲吵雜,背部夾雜不同程度之褐色系羽色,具不規則的淡色條紋,尾羽亦有條紋狀斑紋。雄鳥前頭至後頸部皆為紅色,頭側具有一紅鬍,眼上方有一條白眉;雌鳥前頭至頭頂、髭則為黑色。幼鳥色澤較暗,斑紋較密,具有黑色頭冠。
共2亞種,分布於非洲東部,包括肯亞、衣索比亞、薩伊及塔尚尼亞,分布海拔自平地至2,300公尺。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或灌木林,尤其是相思樹林。於樹幹或枝條上覓食,有時會下到地面覓食,螞蟻、白蟻、其他昆蟲和蜘蛛為其主要的食物。叫聲尖銳並帶金屬音,似加速的“weee-weee-weee…kweek”鈴聲。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矢頭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icumnus minutissimus
體長9~10公分。喙短而尖,身體大致為暗褐色,腹部為淡褐色,羽毛具明顯的鱗狀斑紋,頭部主要為黑色並具有白色斑點。雄鳥具鮮豔的紅色頭冠,雌鳥則無。幼鳥的頭部無白色斑點,下腹色澤較暗。
分布於南美洲,由東北部的圭亞納低地至巴西北部。
棲息於平地至山地的森林、造林地或紅樹林、次生林。覓食的行為和山雀類似,在小樹枝上覓食,主要以螞蟻和小型鞘翅目昆蟲為食。叫聲為連串的“it-it-it-it…”或“kee kee kee”聲。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綠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actolaema olivacea
體長20公分。喙黑色,虹膜紅色,全身其他部位皆為綠褐色,腹部色澤較淡,呈黃綠色。
共5亞種,分布於非洲東部和南部,其中包括肯亞東部、坦尚尼亞及馬拉威。
棲息於山區森林或海岸樹林。零星分布於局部地區,常成群或和其他鳥類混群活動,活動力強,很少休息。主食無花果等水果,也會吃白蟻和鞘翅目昆蟲。叫聲是一連串甚至長達29次的鳴叫,配偶之間會互相合唱,以同樣拍子或兩倍的速度唱和。4~5隻個體會一起利用樹洞休息,未參與繁殖的成鳥會幫忙繁殖的個體鑿巢洞。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鬚鴷科(Family Capitonidae)
猩紅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eniliornis callonotus
體長13公分。喙長而寬,雄鳥頭部、背部、翼為紅色;雌鳥則為黑色。腹部白色,帶少許甚至不明顯的斑紋,耳覆羽具褐色條紋。幼鳥背部雜有淡綠色斑紋,腹部偏淡黃色,雄幼鳥前額具紅色斑點。
共2亞種,分布於南美洲中西部,自哥倫比亞、厄瓜多至秘魯。
棲息於乾燥的落葉林或沙漠裡的灌木林。每年於1月至7月之間繁殖。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針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簪子,婦人頭飾之一。《金瓶梅》第一二回:「應伯爵推鬥桂姐親嘴,把頭上金針兒戲了。」
深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ndropicos fuscescens
體長14~16公分。為非洲最常見的木鳥,有許多亞種。喙長而寬,頭側亦有條紋並帶有明顯的暗色髭斑,眼上方具白眉,翼和尾羽具條紋,腹部為白至黃色,腹部和腹側具淡至深色的斑紋。背部綠色,西北部亞種無條紋,南部亞種則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東北部亞種色澤較偏淡褐色,中部亞種則為黃綠色並具有多樣的條紋。雄鳥前額至頭頂為褐色,後頭和頸為紅色;雌鳥頭頂和頸部皆為黑色。幼鳥頭頂為紅色,頸部為黑色,全身色澤較為灰暗。
共9亞種,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好望角。
棲息於各式林地、灌木林,時常出現於邊緣環境或開墾地。常成對、和家庭成員一起活動,或和其他鳥種混群。覓食的時候,移動速度相當快速,並且伴隨著互相聯繫的叫聲。叫聲為尖銳的“kweek-eek-eek-ik-ik”。覓食的高度不高,多在樹木下層、藤蔓、灌木叢、蘆葦叢、苗床、玉蜀黍田覓食。有時也會在樹冠層外側覓食,但偏好較小的樹枝。食物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主,特別是鞘翅目昆蟲和毛蟲。遭遇敵人時會發出叫聲、拍動翼、張開尾羽、舉起頭冠、搖動身體,用攻擊對方。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大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體長50公分,體型非常大,為舊世界體型最大的木鳥。全身為深灰色,下腹部顏色較淡,頭部具短冠,喙長且呈鑿狀,頸長。頭部和頸部具白色小斑點,喉部具有淡黃色斑紋,翼和尾羽色澤較暗,尾長。雄鳥具一紅髭而雌鳥無。幼鳥色調偏褐色,下腹部有斑點,喉部為白色,雄幼鳥頭冠呈紅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和南部,包括印度、中國西南、中南半島、婆羅洲及蘇門答臘。
棲息於森林、開墾地、開闊的林地和紅樹林。常成對或家庭成員4到6隻一起活動,彼此以叫聲互相聯繫。夜晚休息時,雌雄各自利用不同的巢洞。覓食時會和其他木鳥一起行動,常採拾取的方式,以螞蟻為主食,也吃鞘翅目昆蟲幼蟲和小型水果。儘管數量稀少而不常見,但叫聲吵雜而容易被察覺,叫聲為2至5聲的“woikwoikwoikwoik”聲。求偶展示時會前後擺動,頭部會明顯落後於身體的晃動,並且發出短而輕的叫聲。巢洞位於大型樹幹上,鑿洞的工作大部分由雄鳥負責,巢洞入囗直徑約10公分,每窩2~4枚卵。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紅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lanerpes erythrocephalus
體長24公分。喙長而成鑿狀,頭部、頸部、喉部皆為紅色,臀部白色。翼大部分為黑色,具一白斑,腹部白色,飛行時身體黑白相間甚為明顯。幼鳥羽色為褐色和白色相間。
共2亞種,分布於北美洲東部,由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國中部。
棲息於成熟林內及各式開闊的林地、雨林、針葉林、鄉村、果園或農地。雜食性,食物包括蚯蚓、蜥蜴、老鼠、其他鳥類的幼雛或卵、蟋蟀、鞘翅目昆蟲及其幼蟲、毛蟲、蛾類、蝶類、黃蜂、堅果、穀類、各式水果、樹皮等,常在地面覓食或自棲枝突擊獵物,會將較大的昆蟲、殼斗科植物的果實、山毛櫸的果實、穀粒暫時儲存於樹木裂縫或樹洞內。叫聲吵雜而多樣,常發出“qui-rr”聲。有合作生殖的行為,繁殖時有時會有配偶以外的幫手。對巢位的選擇變化大,會利用天然的洞穴、建築物築巢。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中美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leus castaneus
體長23~25公分。全身大致為褐色,具黑色條紋,翼和臀部則無條紋。頭部顏色較淡,具有一長冠,喙短小且成鑿狀。雄鳥有一明顯的紅髭,幼鳥色澤較暗,眼下方具有條紋。
分布於中美洲,自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馬西部,海拔500至1,000公尺。
棲息於潮濕而濃密的森林環境。多在樹冠層和中層的樹幹上覓食,會沿著小枝作橫向移動,以螞蟻、白蟻和其他昆蟲為主食。叫聲為“peew”或“kheeu”下降的哨音,接著2至10聲的“kheeu”或“wet-wet-wet…”尖銳的鼻音。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木鳥科(Family Picidae)
紅頭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ubucco bourcierii
體長15公分。喙黃色,背部為綠色,腹部為淡綠色。雌雄外形不相似,雄鳥頭部、頸部和胸部為紅色,紅色延伸至胸部漸淡,頸背側面的交界處具一白斑;雌鳥頭頂綠色延伸至背部,前額和眼周圍藍色,喙基部和耳部具黑色條紋,頸部有一黃色頸圈。
共6亞種,分布於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包括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委內瑞拉西部、秘魯北部。分布海拔由1,200公尺到2,400公尺。
棲息於潮濕的森林環境,常單獨或成對和其他森林鳥類混群活動,以落葉下面的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但也會吃水果和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儘管體型小,卻行動笨拙而遲緩。偶而發出低沈且類似蟬鳴的嘎嘎聲,雄鳥的鳴唱則是一長串的顫聲。
鳥綱(Class Aves)
鴷形目(Order Piciformes)
鬚鴷科(Family Capiton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