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42 ms
共 5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左顧右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匹敵、相比。
(9) 衛:衛青(?∼西元前106),字仲卿,西漢平陽人。漢武帝時名將,以大將軍伐匈奴,立功,封長平侯,卒諡烈。
(10) 霍:霍去病(西元前145∼前117),西漢平陽人。善騎射,武帝時,為剽校尉,前後凡六擊匈奴,遠涉沙漠,封狼居胥山而還。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卒諡景桓侯。
(11) 侔:音ㄇㄡˊ,相等。
(12) 眄:音ㄇ|ㄢˇ,泛指望、看。
|
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國有的錢財、公款。如:「公帑」、「國帑」。《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以為虛費府帑。」《儒林外史》第九回:「這項銀子,非贓非帑,何以便行監禁?」
|
明鏡高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焚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於始皇三十七年,死於巡遊途中。
(6) 宮人:宮女的通稱。
|
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部隊、軍隊。《史記.卷一一○.匈奴傳》:「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昆陽即破,一日之閒,諸部亦矣。」
|
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輕傲、狂妄。《莊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陵轢邊吏,入盜,甚驁無道,非約也。」
|
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毛織品。通「氈」。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史記.卷一一○.匈奴傳》:「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
樂不可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他為官清廉,卸任離職時,只帶著簡單的布包袱,乘坐破舊的車子離開。之後和杜茂一起在高柳這個地方打敗匈奴,官拜漁陽太守。任內將漁陽這個地方治理得很好,百姓都願意聽從他的指揮。開墾稻田八千餘頃,教導百姓耕種的技術,使得百姓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於是民間就流傳起這麼一首童謠:「桑樹沒有附帶小枝芽,禾麥都結兩株穗。張堪當官執政,人民生活富有都快樂極了。」後來「樂不可支」被用來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
一勞永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哀帝建平年間,匈奴首領單于上書,表示願意向漢朝進見、進貢。當時正好哀帝有病在身,有些大臣們就說,以前在宣帝、元帝時,單于進見,國家就發生了變故。皇上陷於兩難,與公卿們研商後,決定不允許匈奴進見。這時,揚雄上書諫言,內容是說:單于上書請求進見,而國家卻不允許,與匈奴之間的仇怨就會從此開始。因而列舉了秦朝以來對於匈奴問題的處理,總是花費了許多心力、財力和物力,才得以解決。並不是前朝樂於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和匈奴周旋,而是因為如果不經過一次的勞苦,就無法得到安逸;不花費短暫的財力、物力,就得不到永久的安寧。而匈奴一直是中國歷來最大的問題,前朝一向很重視,所以現在也不應該輕視。既然匈奴願意進見,就不應...
|
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位於句末,表決定的意思。相當於「矣」、「了」。《史記.卷一一○.匈奴傳》:「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
|
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舉、抬。《荀子.彊國》:「安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發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