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曲突徙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霍氏在西漢時期是一個政治勢力十分龐大的家族,霍去病是漢武帝相當倚重的討伐奴大將,同父異母弟的霍光同時也備受武帝信任,並曾受遺詔輔佐少主昭帝,後又議立宣帝繼位,其女甚且成了宣帝的皇后,前後秉政近二十年,一手掌握朝中大權,連皇帝都要敬畏三分。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更是專恣驕奢。大臣徐福深恐霍氏造反,便上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然後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
垂涎三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水流下三尺長。形容非常貪饞。※語或本漢.賈誼《新書.卷四.奴》。後用「垂涎三尺」比喻看見別人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經歷、經過。如:「少不更事」。《漢書.卷六一.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奴中,乃募能使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經歷、經過。如:「少不更事」。《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傳》:「漢方欲事滅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奴中,乃募能使者。」
枕戈待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的祖逖和劉琨都以雄豪著名於世。他們在司州主簿任內,因為意氣相投而成為好朋友,常在半夜聽到雞鳴聲就起來練劍,並且經常說起自己的抱負,想在國家動盪之際以有用之身報效國家。後來祖逖當汝南太守時,國都洛陽被奴人占領,他率領百姓往南搬遷到泗口這個地方。等安頓好之後,他向當時尚未即位的晉元帝司馬睿表明復興中原的抱負,於是被任命為豫州刺史,自己招募兵馬北伐,並且發誓說:「如果不能光復中原,就像流逝的江水一去不回。」果真,他幾次打敗後趙石勒,光復了黃河以南的地方。劉琨知道他被任用後,在寫給親友的信上說:「我枕著武器等待天明,立志消滅叛逆的胡人,常常怕祖逖比我早一步握著鞭子馳騁沙場。」後來「枕戈待旦」被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消滅、泯滅。《後漢書.卷八九.南奴傳》:「嗚呼!千里之差,興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抵擋、阻止。通「禦」。《詩經.邶風.谷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史記.卷一一○.奴傳》:「是歲漢兵之出擊奴者,不得言功多少,功不得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退。如:「退卻」、「卻步」、「卻敵立功」。《文選.賈誼.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卻奴七百餘里。」唐.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確、實在。如:「真好」、「真棒」。《漢書.卷九四.奴傳下》:「唯北狄為不然,真中國之堅敵也。」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西漢武帝時,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逼近、壓倒。《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奴,左顧凌鮮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