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56.26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居避世的人。《荀子.正論》:「天下無隱、無遺善。」《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魏有隱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騎教育制度或稱武(knight)教育制度,是一種中世紀歐洲上層及貴族階層的教育形式。「騎」一詞係來自於法文中的「馬」(cheval),實際上,騎也可以說是神性與獸性的合一體。
  騎教育制度是逐漸演變而來的,大致始於九世紀後半期及十世紀初期,而在十二世紀十字軍(Crusades)東征時達於高峰,至十六世紀時衰微。騎的興起與中世紀封建歐洲的戰亂有絕對關係;在封建社會中,為求安全,農民、工人及一般平民乃與當地貴族結合一起,以尋找保護,而貴族必須驍勇善戰,不以識字教育為其要務,而以成為騎為榮耀。當時社會彌漫著比鬥的習氣,教會在目睹這些日爾曼民族發洩蠻性之餘,提出「上帝的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能說善道的人。《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之筆端,避武之鋒端,避辯之舌端。」《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也稱為「辯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勇武有力的人。《莊子.人間世》:「上徵武,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韓詩外傳》卷七:「避武之鋒端。」
2.全副武裝的精銳兵。《史記.卷六九.蘇秦傳》:「今竊聞大王之卒,武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喚武把軍割下耳鼻,卻放回寨。」
風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才學而不拘禮法的名風度和習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理義所得,優劣乃復未辨;然門庭蕭寂,居然有名風流,殷不及韓。」《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咱們名風流,正該灑脫些才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護官長的兵。《史記.卷八七.李斯傳》:「留三日,趙高詐詔衛,令皆素服持兵內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過護理培訓機構的教育訓練,通過考試並且領有執照的醫療專業人員。舊稱護,現已正名為護理師。
熊羆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勇敢善戰的將。《書經.康王之誥》:「則亦有熊羆之,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晉書.卷四八.段灼傳》:「陛下誠欲致熊羆之,不二心之臣,使奮威淮浦,震服蠻荊者,故宜疇咨博采,廣開貢之路。」也稱為「熊虎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事戰鬥的人。如:「身為鬥必須要有勇於冒險的精神。」
2.為了某種理想而奮鬥的有志人。如:「聽完這位生命鬥的心路歷程,大家都不禁潸然淚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稱隱居的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有居田仲者,宋人屈穀見之。」
2.佛教稱在家佛教徒。《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以我等與此居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清.錢謙益〈莆陽陳氏壽讌〉詩:「方床竺几夾窗紗,人說毘耶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