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5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左撇的筆畫。
2.二一四部首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登、升。《史記.卷八二.田單傳》:「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2.駕馭、駕騎。《易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3.搭坐,用某種交通工具代步。如:「乘車」、「乘飛機」。
4.順應、趁、藉著。如:「乘人之危」、「乘風破浪」、「乘勝追擊」。
5.追逐、進攻。《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漢書.卷七○.陳湯傳》:「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
6.在數與數之間進行乘法運算。如:「三乘二等於六。」
1.數學上的運算方法之一。即乘法。如:「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方法。」
2.姓。如漢代有乘弘。
1.量詞。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如:「萬乘之國」、「百乘之家」。
2.史書。如:「史乘」。《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
3.佛教用語。本是車乘之意,用來譬喻教法,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的境界。如:「大乘」、「小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理。《左傳.定公四年》:「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公之登太階而尹天下,君子以為美談。」
1.古代行政區域長官的名稱。如:「師尹」、「府尹」、「京兆尹」。
2.姓。如宋代有尹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
2.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3.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1.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2.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3.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1.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
2.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3.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2.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4.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突然。《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2.初、剛剛。如:「乍暖還寒」、「新來乍到」、「霪雨乍晴」。
3.暫時。《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乍迴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
4.怎、哪。《西遊記》第三三回:「乍想到了此處,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壓了。」
1.因害怕而顫抖。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不由我意張狂,心驚乍。」
2.壯著、放大。《紅樓夢》第六七回:「那興兒聽見這個聲音兒,早已沒了主意了,只得乍著膽子進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當於「於」。如:「合乎規定」、「出乎意料」。《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1.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
2.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的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用於句尾,表示召喚的語氣。《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用於句尾,表示推測的語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5.用於句中,表示停頓。《文選.陸機.文賦》:「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用於形容詞後,表示讚美的語氣。《論語.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表示感歎的語氣,相當於「啊」。《論語.子罕》:「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一)之又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割草。刈的本字。《說文解字.丿部》:「乂,芟艸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彆扭、性情怪異。如:「乖僻」、「乖戾」。
2.形容懂事、聽話。如:「乖巧」、「這孩子真乖!」
1.違背、不合。如:「名實相乖」。唐.韓愈〈五箴.行箴〉:「行與義乖,言與法違。」
2.分離。《史記.卷一一○.匈奴傳》:「漢使兩使者,一弔單于,一弔右賢王,欲以乖國。」《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鸞鳳久乖,圓在今夕。」
聰明、機伶。如:「賣乖」、「上一次當,學一次乖。」《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原來如此!這樣辦法,俺也學著個乖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欠缺。如:「乏味」、「缺乏」。唐.劉叉〈雪車〉詩:「遠戍久乏糧,太倉誰為運紅粟?」
2.沒有。如:「乏人問津」、「回天乏術」。
1.貧窮。如:「貧乏」。漢.桓寬《鹽鐵論.力耕》:「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
2.疲勞。如:「疲乏」、「困乏」、「人困馬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