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為。《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也。」漢.王充《論衡.明雩》:「天至賢矣,時未當雨,請求之,故妄下其雨,人君聽請之類也。」
假裝。《隋書.卷七○.李密傳》:「密知化及糧且盡,因與和,以敝其眾。」
1.假的。如:「鈔」、「證」。
2.竊據的、不合法的。如:「政權」。《文選.李密.陳情表》:「臣少仕朝,歷職郎署。」唐.皮日休〈題後魏釋老志〉:「則收之為是,媚於齊之君耶。」
化性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性起是荀子教育哲學的核心學說。荀子認為人與生而俱的本性易趨於為惡,因為人初生不識禮義;必須透過後天環境,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的涵養,也就是教育,才能建立人格,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裡「化」是指師法之化,「性」是指天生自然,「」是指後天人為養成有價值的作為。
  化性起之說主要見於〔荀子.性惡篇〕(參見「性惡篇」)。〔性惡篇〕開宗明義地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也。」荀子所謂的「性」顯然不是〔中庸〕上說的「天命之謂性」(此指天所賦予人之所為人的本質),也不是孟子所說的「性善」(指良知良能)。在荀子看來,「性」是指人與生而俱的自然本能,包括生理的嗜欲以及心理的情欲,如〔正名篇〕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虛假不真實。《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評曰》:「循名責實,虛不齒。」《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說得確實,重重有賞。倘有虛隱瞞,我知道了,致你死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達某種目的,隱藏真實情況所實施的變裝、隱蔽等作業。
存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除虛的,保留真實的。《續傳燈錄.卷一二.和州褒禪溥禪師》:「權衡在手,明鏡當臺,可以摧邪輔正,可以去存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造。如:「造印信」。《三國演義》第一七回:「焚燒造宮室殿宇、一應犯禁之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假。《漢書.卷八.宣帝紀》:「御史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毋相亂。」《三國演義》第九三回:「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維攻城,因火光之中,不辨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裝善良。如:「不要做個善者。」
不如拙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奸巧詭詐,不如笨拙而誠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鑒,巧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也作「巧詐不如拙誠」。
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滿口仁義道德,實際卻是卑劣無恥的人。[例]他是個君子,你可不要隨便聽信他的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