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往、到。與「來」相對。如:「去學校」、「去郊遊」、「去餐館吃飯」。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二:「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離開。如:「去職」。《漢書.卷八五.何武傳》:「去後常見思。」
3.死亡。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七齣:「杜衙小姐去三年,待與招魂上九天。」
4.距離。如:「去古已遠。」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5.送、發出。如:「去信」、「去電報」。
6.除掉。如:「去一層皮。」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辯證一》:「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
7.放棄。《莊子.大宗師》:「離形去知。」《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失掉。如:「大勢已去」。《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胥人者,去其幾也。」
過去的。如:「去年」。《文選.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示事情的進行。相當於「啊」、「了」。如:「他睡覺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賀〈沙路曲〉:「斷燼遺香褭翠煙,燭騎啼烏上天去。」宋.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1.平上去入四聲之一。參見「去聲」條。
2.姓。如漢代有去卑。
|
去蕪存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除雜亂,保留菁華。如:「這篇文章經過去蕪存菁之後,顯得簡潔有力。」
|
來龍去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數用語。堪輿家稱山脈的起伏為「龍」,其主峰稱為「來龍」;山谷中溪流稱為「脈」,而其主流則稱為「去脈」。「來龍去脈」指從頭到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一三齣:「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種種合格,乃大富貴之地。」後比喻事情首尾始末條理清楚。清.劉熙載《藝概.詩概》:「律詩中二聯必分寬緊遠近,人皆知之,惟不省其來龍去脈,則寬緊遠近為妄施矣!」也作「來蹤去跡」。
|
人去樓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後用以表示舊地重遊時人事已非,或對故人的思念。如:「數年後,回到故居,想要尋找昔日的遊伴時,已是人去樓空,景物全非。」
|
揚長而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掉頭不理,大模大樣的離去。《紅樓夢》第一二回:「說畢,揚長而去,眾人苦留不住。」《文明小史》第九回:「說罷,立逼著傅知府將眾人刑具一齊鬆去,說了聲驚動,率領眾人,揚長而去。」
|
拂袖而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言語不合,心裡不滿的離去。《三國演義》第一○六回:「輅曰:『老生者見不生,常談者見不談。』遂拂袖而去。」也作「拂袖而起」、「拂衣而去」。
|
臨去秋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秋波,秋天澄淨的水波。比喻清澈明亮的眼睛。「臨去秋波」指臨別時傳情的眼眸。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齣:「你看他兩分襟,不把臨去秋波掉。」
2.比喻臨走之前給人好處。如:「老闆出國前臨去秋波,給所有員工加薪了。」
|
大勢已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個局勢已經無法挽回。《新唐書.卷一○.昭帝本紀.贊曰》:「其禍亂之來有漸積,及其大勢已去,適丁斯時,故雖有智勇,有不能為者矣。」《封神演義》第九七回:「紂王看見,不覺大驚,知大勢已去,非人力可挽。」
|
一去不復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去便不再回來。語本《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用以形容人離去後音訊全無或事物消逝無蹤。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也作「一去不返」。
|
平上去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漢語的四個聲調。南朝梁.鍾嶸〈詩品序〉:「余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至平上去入,則余病未能,蜂腰鶴膝,閭里已具。」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