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先入為主     
瀏覽人次:19480 收藏人次:603740
將最早聽見的說法當做是正確的,而不願做任何的改變。語本《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表示最早聽到的話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觀觀念,而難以接受其他說法。《文明小史》第二九回:「盧主事這般拘執,便有他同寅一個韓主事異常開通,卻已在堂官面前先入為主,極力贊說這改法律之舉是好的。」
為主     
瀏覽人次:7071 收藏人次:444994
一種心理學理論。主張研究人類行為應與研究動物行為一樣,利用客觀測量,解釋環境與行為學習之間的關係,不探討意識與一切內在心理歷程對行為的影響。
反客為主     
瀏覽人次:5338 收藏人次:210697
客人反倒成了主人。比喻變被動的為主動的或變次要的為主要的。《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也作「反客作主」。
為主體性     
瀏覽人次:4300 收藏人次:0
  互為主體性是經驗科學方法的一個要求;意指在經驗科學中對觀察的陳述,唯有能為每門學科的研究者所驗證的才能予以容納。研究人員所指的觀察必須可以重複,即是觀察不限於一個或少數有特殊稟賦的人,而且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嚴格說來,首次的觀察及其驗證均非互為主體性的,因為任何觀察必然為一個主體所為。只有以語言為媒介,經過不同主體互相溝通,才能使觀察得到互為主體性的驗證。此外,所有觀察所得的資料,必須毫無例外的屬於外在世界,這也正是不同主體的共同架構。
  有些學者認為理性的先驗命題具有互為主體的有效性,是為原則上每一個認識主體都有理性,可以洞識到理性先驗命題的普遍有效性。
  最後,...
為主義取向     
瀏覽人次:3887 收藏人次:248600
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目錄1 主要論點2 操作制約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主要論點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學習理論可說是行為主義。行為取向的學習論主張個體的行為改變,可由刺激與反應的關係與以說明,並可藉實驗的方式驗證假設。行為取向的主要論點有帕瓦洛夫(I. Pavlov)的古典制約論,桑代克(E.L. Thorndike)的學習律,及史金納(B. FSkinner) 的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
行為論;行為主     
瀏覽人次:989 收藏人次:0
舞蹈治療名詞。又稱為行為學派,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 B. Watson)於1913年所創立。其主要特徵為注重實驗與觀察,各種外顯行為,且探討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個體表現於外的反應是構成行為的基礎;強調外在環境的控制與訓練的價值。患者個體表現於外的反應,是經由制約作用的結果。舞蹈治療採用行為理論基礎,觀察肢體活動,記錄其外顯行為,並利用各種舞蹈律動的技巧與團體互動來修正或強化其行為。《張氏心理學辭典》 1992年、《心理學》民國六十九年。
為主義課程觀     
瀏覽人次:937 收藏人次:0
  行為主義強調心理學必須符合一般科學共守的客觀、驗證、解釋、預測、控制等基本原則,以華生(John B. Watson)、桑代克(E.L. Thorndike)、巴夫洛夫(I.P. Pavlov)、施金納(B.F. Skinner)等為代表。行為主義對課程發展的影響,最明顯的是目標模式的興起。目標模式將學習視為原料,教學者就像操作員,學校就像工廠一般將學習者加工為產品。學校被視為工廠,因此特別重視生產的標準化、計畫性及效率化。今日課程發展重視輸入─產出,成本─效益,手段─目的的觀點,其實是工廠隱喻的原型。因此行為主義強調學校課程的主要功能在發現有效的手段,以達成預先決定的、毫無問題的目的,學...
反賓為主     
瀏覽人次:491 收藏人次:0
反客為主。如:「他居然在聽眾席上大發議論,反賓為主。」
為主義研究途徑     
瀏覽人次:443 收藏人次:0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是指以行為主義作為研究之主要觀點及理論基礎;這類研究主要在於探究環境操作與人類或動物行為改變間之關係,多在實驗室或嚴格控制的情境中進行。
  行為主義最早是由華生(J.B. Watson)在二十世紀初期所提出,是對當時流行的心理結構主義的一種反動。華生的行為理論,主要是以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 Pavlov)刺激--反應古典制約理論作為行為的分析基礎,強調行為研究的重點在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簡單關係,不必探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間變項。
  行為主義的主張雖然受到心理學界嚴厲的批評,但是在葛斯瑞(R. Guthrie)、托爾曼(C.C. Tolm...
道德互為主觀性     
瀏覽人次:342 收藏人次:0
  道德互為主觀性或道德互為主體性指經由理性的道德討論方式而獲致共同道德規範的特性;即主張善的認知不能純靠直覺或情緒好惡,而要以理性的探討與經驗的觀察來決定,亦即道德的規範或應然可以問理由,其理由存在於各個人之間理性的道德討論,以導致大家較能接受的倫理的共同主觀性或共識。
  關於道德互為主觀性的理念,較為典型的代表有三:一是英國教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的「程序原則」(procedural principle),主張一切道德規範的適切與否應隨著大家講理的方式,將最合理的理由找出來,並非訴諸直覺或情緒;二是牛津道德哲學家黑爾(R.M. Hare)的「規約主義」(pres...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