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瑯」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郡名:(1)秦置,在今山東省諸城縣。(2)南朝齊置,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也作「琅邪」、「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1)在今山東省諸城縣東南。(2)在今安徽省滁縣西南。也作「琅邪山」、「琅山」。
妄自菲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劉備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討伐孫吳,兵敗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他便輔助後主劉禪,立志光復中原。曾上奏章(《文選》稱為〈出師表〉)予後主說:「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還有侍衛的大臣和忠勇的將士肯為國家效力,是因為他們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陛下應該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光大先帝的遺德,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士氣,不應該看輕自己,援引不適當的例證,阻塞了忠心愛國的人進諫言的途徑。」建議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多聽各方的意見。後來原文中的「妄自菲薄」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過於自卑而看輕自己,不知自...
咄咄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咄咄,本為驚懼之聲,後用來表示氣勢很盛。咄咄逼人指盛氣凌人,使人驚懼。晉.王羲之〈雜帖三〉:「十一月四日右將軍會稽內史瑯王羲之敢致書司空高平郗公足下:……獻之字子敬,少有清譽,善隸書,咄咄逼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次復作危語……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曰:『咄咄逼人!』」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降人郭脩所害。卒謚敬。禕,音|。 (3) 諸葛: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 (4) 無虞:沒有憂患、顧慮。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仕魏,官任廷尉。後仕晉,歷任尚書令等職位。 (6)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有《諸葛武侯集》。 (7) 姜維:西元202∼264,字伯約,三國蜀漢天水冀縣人。本為魏將,後歸附蜀,為諸葛亮重用,任征西將軍。諸葛亮死後,繼領其軍。魏軍攻蜀,後主劉禪降魏,姜維被迫投降。後欲謀復國,事敗被殺。 (8) 郤正:三國蜀漢偃師人,生卒年不詳。本名纂,...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穿鑿附會」係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 「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人,他不畏權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為朝中所以綱紀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 「附會」一語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鼂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表議論,並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 「附會」在此並無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
如魚得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注解〕 (1) 亮: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曾敗曹操於赤壁,輔助後主劉禪。志在攻魏以復中原,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 (2) 關羽:?∼西元219,字雲長,三國蜀河東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 (3) 張飛:?∼西元22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 (4) 先主:劉備(西元161∼223),字玄德,河北涿縣人,為三國蜀漢開國君...
醉翁之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歐陽修,自號醉翁,為北宋大文學家,詩、詞、散文無一不工,為當時的文壇領袖。〈醉翁亭記〉是他在慶曆年間因言事獲罪,被貶為其滁州太守時所作,描述「醉翁亭」所在之處的美好景緻,與命名的由來。「醉翁亭」位於滁州境內的琅山上,為僧人智僊所築,亭名則為歐陽修所命題。瑯山樹林茂密,谿壑幽美,有一條清澈的泉流由兩峰間傾瀉而出,醉翁亭就築在泉水之上。歐陽修常邀友人在亭子裡聚會飲酒。有一次,歐陽修文興大發,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醉翁亭記〉,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句。原意為: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喝酒,其實我意不在品嚐美酒,真能讓我忘卻憂愁的是圍繞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