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7316 ms
共 5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琵琶」條。
|
琵琶別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指婦女改嫁。今亦用於結識新的伴侶。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一.槐西雜志一》:「雖琵琶別抱,已負舊恩,然身去而心留,不猶愈於同床各夢哉?」《廿載繁華夢》第三四回:「妾受老爺厚恩,誓死不足圖報,安肯琵琶別抱,以負老爺,望老爺安心罷。」
|
琵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圓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
琵琶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名。唐白居易所撰長篇敘事詩。七言古詩。詩中描述一位歌妓的悲涼遭遇,並因而觸發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感嘆。
|
黑面琵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朱鷺科。黑色的嘴呈湯匙狀,體形似白鷺,全身羽毛為白色,後頸於夏季長出黃色羽冠。通常生活在海濱、沼澤、河口及水田等地,以魚蝦、螺類為食物。在大陸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繁殖,冬季遷移到華南、臺灣和印度半島等地。如:「黑面琵鷺的分布,以臺灣地區的數目最多。」
|
銅琵鐵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銅琵、鐵板為伴奏激昂歌曲的樂器。宋代有善謳幕士曾以「抱銅琵琶,執鐵綽板」比喻蘇東坡的詞風。見宋.俞文豹《吹劍續錄》。後遂用銅琵鐵板形容文詞豪邁激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銅琵鐵板聲聲恨,馥殘膏字字哀。」
|
琵嘴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as clypeata
體長48~51公分。喙大而扁平,正面形狀像琵琶,名字由此而來,喙長超過頭長。雄鳥喙黑色,腳橙色,繁殖羽頭至上頸部為暗綠色且具有光澤,下頸至胸部為白色;背部黑白相間,下胸、脅、腹部為褐色;飛行時可見淡藍色覆羽、綠色翼鏡,尾下覆羽黑色。雌鳥全身褐色,具黑褐色過眼線;喙暗灰色,側面橙色,腳橙色,飛行時可見藍灰色覆羽、綠色翼鏡。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但腹部為褐色。大部分的亞成雄鳥在頭部接近喙基部的兩側有新月形白色斑紋。
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半球,繁殖地於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南至加州及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冬季則往南遷徙至美國南部、中美洲及南美哥倫比亞北方及亞洲、非洲的熱帶地區,台灣為常見的冬候鳥。
夏天棲息於草澤溼地;冬天棲息於河口、沙洲、沼澤、湖泊等淡水環境為主,並常與其他鴨種混群。雄鳥叫聲似“chook-chook”聲;雌鳥則為呱呱叫。覓食方式為以喙濾食水中細小的植物種子及動物。
鳥綱(Class Aves)
雁形目(Order Anseriformes)
雁鴨科(Family Anatidae)
|
黑面琵鷺(黑臉琵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alea minor
體長74公分。酷似白琵鷺,但是體型較小,前額、眼先及喙基部形成一塊三角形黑色區。身體羽毛以白色為主,夏季時,頭後飾羽以及胸部羽毛為黃橘色;冬季則飾羽較短,黃色羽毛消失。
僅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及東部。繁殖於朝鮮半島西岸附近的無人小島上,冬季會遷徙到中國大陸鄱陽湖、香港、越南、台灣。近年來在台灣台南縣七股鄉的河囗沼澤有穩定的度冬族群,每年約有300~400隻黑面琵鷺在此度冬,是已知黑面琵鷺數量最多的度冬區。
覓食的方式類似白琵鷺,站在水中以寬喙在水中左右掃動,繁殖及其他行為也都及白琵鷺相似。在七股的黑面琵鷺以魚類為主食,成小群覓食。警覺性高,休息及覓食區都離人類活動區域數百公尺以上。全世界族群數量不多,約僅有4百隻。由於七股為其最重要的度冬區,當地溼地的開發計劃可能會影響黑面琵鷺的生存。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Threskiornithidae)
|
白琵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alea leucorodia
體長約79~89公分。喙鉛黑色,長直而平,中段較窄,先端黃色擴展成匙狀,上喙有黑皺紋。全身羽色大致白色,夏季時頭後飾羽及胸部羽毛轉為黃色。腳黑色。
共3亞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及熱帶地區、印度、非洲東北部及西非之熱帶地區。候鳥,秋冬時會向熱帶地區遷徙。
性喜群聚在沼澤、湖畔、瀉湖、河囗等地區的淺水區。覓食的方式是喙微張,浸在水中,左右橫掃,觸到魚類、蝦類或其他水生動物時馬上吞食。通常成小群排成一直線覓食,由於可以吃到被兩旁琵鷺走動時驚起的獵物,這種覓食方式可能有助於提高覓食效率。琵鷺容易被人類所驚擾,將溼地排水或是污染環境等行為都對其棲息地造成破壞,因此在某些地方琵鷺的數量已大量減少。
鳥綱(Class Aves)
鸛形目(Order Ciconiiformes)
科(Family Threskiornithidae)
|
台灣犁頭鰩或台灣琵琶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batos formosensis (Norman, 1926)
體盤近似三角形,長度遠大於寬度。吻長為眼徑之5.0~5.3倍,吻端鈍尖,兩側稍凹入;體盤長度為吻長之2.0~2.3倍。喙骨窄。前鼻瓣向內延伸。口裂近乎平直;吻長為口裂寬度之3.3~3.5倍。背鰭兩枚,第一背鰭位置在腹鰭基底之後。腹鰭接近胸鰭。尾縱扁,兩側具縱走皮褶;尾鰭小型,下葉不明顯。體表被覆細小皮齒,觸感平順。體背中線具一列退化之瘤狀突起。福馬林浸泡後體背呈棕黑色,腹面則呈白色。
台灣地區於台中、高雄、東港沿海皆有漁獲記錄。
底棲性,以甲殼類及一些無脊椎動物為主食。
拖網可漁獲,唯數量有限,魚肉可供食用,味美。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鰩亞目(Suborder Rajoidei)
犁頭鰩科或琵琶鱝科(Family Rhinobatidae),Guitarfishe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