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1.05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原因。如:「事」、「原」、「理」。《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於魯國,抑有也。」
2.機會、機緣。《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久仰芳名,無親炙。」
3.途徑、方法。南朝梁.何遜〈贈諸遊舊詩〉:「無下征帆,獨與暮潮歸。」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下.粵遊日記二》:「而溪崖亦懸嵌,無上躋。」
4.姓。如秦代有余。
1.遵循、聽從。《詩經.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舊章。」《論語.泰伯》:「民可使之,不可使知之。」
2.聽任、任憑。如:「信不信你」、「人在江湖,身不己。」、「萬般皆是命,半點不人。」
3.走、經過。《孟子.離婁上》:「舍正路而不,哀哉。」《宋史.卷三一困.范仲淹傳》:「鄜、延密邇靈、夏,西羌必之地也。」
4.踐行。《禮記.經解》:「是故隆禮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禮謂之無方之民。」
1.自、從。表示所從出。如:「言不衷」、「北到南」。《孟子.盡心下》:「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
2.因為。表示原因。如:「於」、「咎自取」。《書經.秦誓》:「邦之杌隉,曰一人。」
3.表示憑藉。如:「人體是很多細胞組織而成的。」
4.屬、歸。表示職責範圍的畫分。如:「這個案子是我負責承辦。」
5.於。表示所在。《書經.康誥》:「別求聞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的責難、災禍都是自己找來的。語含自作自受之意。《官場現形記》第五一回:「但這件事,據兄弟看起來,他們兩家實在是咎自取。」
言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詞與心意相違背。如:「他一向討厭交際場合,因為人們說的盡是些言不衷的應酬話。」也作「言不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容許。《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典故,不得不信。」《紅樓夢》第六四回:「說得天花亂墜,不得尤老娘不肯。」也作「不的」、「不得」。
2.忍不住、不能自制。《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仲翔聽他的說話,見他的模樣,不得好笑。」也作「不的」、「不得」。
行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路不走捷徑。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史記.卷六一.伯夷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聽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事情到了這個場中,只好聽天命了。」《老殘遊記二編》第二回:「我教你個好法子,你拿手絹子把眼挴上,死活存亡,聽天命去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於本心,真心誠意。如:「言不衷」。也作「中」。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人生的際遇皆命運安排,絲毫不能自主。《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其年正是三十二歲,交逢好運,正應張鐵品先生推算之語。可見:萬般皆是命,半點不人。」
身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不能自己支配。表示本身失去自主的能力。《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上命差遣,身不己。」《紅樓夢》第四七回:「只覺得一陣黑,滿眼金星亂迸,身不己,便倒下了。」也作「身不主」。
分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容許分辯解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眾人不分說,夾嘴夾面,只是打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些人駕了小船,跳在鹽船上,不分說,把他艙裡的子兒鹽,一包一包的,儘興搬到小船上。」也作「不容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