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31.9964 ms
共 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捕魚的竹器。《廣韻.平聲.先韻》:「筌,取魚竹器。」《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五首之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指捕得了魚,便忘掉了筌。語本《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五首之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後轉比喻人在成功後就忘本背恩。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五齣:「願他獨占魁選,榮顯。母妻封贈受皇宣,門楣顯,姓名傳。得魚後,怎忘筌?」
|
忘筌得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得魚忘筌」。見「得魚忘筌」條。01.晉.何劭〈贈張華〉詩:「舉爵茂陰下,攜手共躊躇。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02.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二六齣:「他是好生的忘筌得魚,明犯著再娶停妻。」
|
言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的跡象。唐.許康佐〈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事寧同於想像,理實閟於言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也作「言詮」。
|
筌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為達某種目的所使用的工具。參見「荃蹄」條。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詩.序〉:「莊列寓言,風騷比興,多假蟲鳥以為筌蹄。」
2.南朝時貴族與士大夫講經說法時所執拂麈之類的東西。《南史.卷八○.賊臣傳.侯景傳》:「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命景離席,使其唱經。」
|
魚得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得魚忘筌」。見「得魚忘筌」條。01.唐.劉知幾〈讀漢書作〉詩:「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
|
漁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蘭嶼雅美族和海岸阿美族以捕魚為主要生產事業,而其他各族的族群聚落大多傍山鄰水,因此魚類成為各族群副食的一個主要來源,在山溪捕魚,便幾乎成了各族群的生產習慣,其重要性僅次於狩獵。由於捕魚較狩獵來的容易,就日常生活需求來說,捕魚又較狩獵更為重要。 漁撈是農暇時的另一種生產方式,也是男子的工作,在阿美族社會裡分海上捕魚和河川捕魚二大類。 漁筌是河川捕魚編器,亦如台灣各族所用的漁筌,與東南亞各地所見者相似,用細竹條以絞織編法縛紮而成,做漏斗狀,其內側有縛附以刺籐者。如南勢阿美或者秀姑巒阿美,在居住地的臨近河川中,即使用它來誘捕或放置捕獲之魚蝦。
|
蹄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蹄,捕兔的器具。筌,捕魚的簍子。蹄筌語本《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比喻事物的跡象。南朝陳.姚最〈續畫品序〉:「自非淵識博見,孰究精麤,擯落蹄筌,方窮至理。」
|
以筌為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筌,捕魚的竹器。以筌為魚指把捕魚的器具當成魚。比喻太過重視達到目的的憑藉,反而忽略了目的本身。
|
鳥盡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兔死狗烹,卸磨殺驢,得魚忘筌,過河拆橋反義:論功行賞辨似: 形音辨誤 同 異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