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46.4629 ms
共 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耳聾、聽不見。宋.范成大〈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挂可駭〉詩:「盆傾耳雙聵,斗暗目四眩。」
2.糊塗不明事理。如:「昏聵」。唐.皮日休〈耳箴〉:「近賢則聰,近愚則聵。」
耳朵聽不見的人。如:「振聾發聵」。《國語.晉語四》:「嚚瘖不可使言,聾聵不可使聽。」
|
振聾發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故為此語以曉之。」也作「發聾振聵」。
|
發聾振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聵,天生耳聾。發聾振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清史稿.卷三七八.黃爵滋傳》:「雖頑愚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聵。」也作「振聾發聵」。
|
昏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花耳聾,神智昏亂。《遼史.卷九九.蕭撻不也傳》:「不勝搒掠,誣伏。上引問,昏聵不能自陳,遂見殺。」《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太公淹淹在床,一日昏聵的狠,一日又覺得明白些。」
2.愚昧糊塗,不明事理。《福惠全書.卷一五.刑名部.人命中》:「其昏聵之官,不能覺察。」也作「昏瞶」、「昏憒」。
|
眊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昏花,耳朵聾了。《資治通鑑.卷二三七.唐紀五十三.憲宗元和元年》:「至於師傅之官,非眊聵廢疾不任事者,則休戎罷帥不知書者為之。」
|
發矇振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瞎子見到光明,使聾子聽到聲音。比喻見解高明,使人大開眼界。《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
|
矇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矇,有眼球卻看不見;聵,天生就耳聾。「矇聵」引申為無知。如:「任何事情都必須求真求實,才不會被謠言、假象混騙,成為矇聵的人。」
|
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啟發。如:「振聾發聵」。《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輔佐。《國語.晉語九》:「曾孫蒯聵以諄趙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靈公。」
|
![]()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