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2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則。通「範」。《爾雅.釋詁上》:「範,常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九.爾雅音義上》:「範,音犯。字或作,同。」
2.鑄造器物的模型。通「範」。《荀子.彊國》:「刑正,金錫美,工治巧,火齊得。」唐.楊倞.注:「刑、,鑄劍規模之器也。」
3.姓。如宋代有仲淹。
張雞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式、張劭遠隔千里,相期約會,劭對式堅信不疑,式果真如期赴約的故事。典出《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傳.式傳》。後比喻朋友間真誠的信義和深情。《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九.金貂記.餞居田里》:「餞別長亭裡,匆匆話別離,管鮑情分,使人流涕,良友各天涯,怎能勾張雞黍重相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浮海適齊,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巨富,自號陶朱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前225)字叔。戰國時策士,魏人,善口辯,以遠交近攻的策略遊說秦昭王,昭王悅,官拜秦相,封應侯。也作「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人。善屬文,能隸書,曉音律。始為尚書吏部郎,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後與魯國孔熙先謀逆,伏誅。著有《後漢書》,為四史之一。
仲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吳縣人,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老子」。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履霜」。卒諡文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縝(450~515)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西北)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約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縝青年時曾至沛國(今安徽省宿遷縣境)拜當時著名學者劉瓛為師,由於卓越不群而勤學,為劉瓛所器重;長大後博通經術,尤精〔三禮〕,並且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仕齊時初任寧蠻主簿,累遷尚書殿中郎。梁時被徵為晉安太守,後遷至尚書左丞。由於六朝齊梁之際,佛學盛行,眾人多信奉靈魂不滅之說,故縝特著〔神滅論〕加以抵禦反駁,雖遭群起攻擊,仍堅持所見,不賣論取官,約卒於梁武帝天監十四年。著有文集十卷,惜多亡佚,今僅存〔神滅論〕及〔答曹文難神滅論〕等幾篇短文傳世。
  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滂(137~169)字孟博,東漢時汝南征羌人。年少時即以清高節操為眾人敬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敦厚、質樸、遜讓、節儉)。磅平時切實踐履,及其為官,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滂為清詔使,守令聞滂至,自知罪責難逃,解官印而去。凡滂舉奏,眾皆無所議論。後遷光祿勳主事,尚書以滂所劾奏特多,疑其有私故,滂知無用武之地,辭官而去。太守宗資聞其名,請滂輔政。滂在職,嚴整疾惡,凡行有違孝悌、不符仁義者,皆斥逐,有長才而出身低者,亦予提拔。滂之大公無私,反為怨者指其所用均為「黨」,因而下獄。獲釋後南歸。靈帝建寧二年(169),詔下急捕滂等人,督郵吳導至縣,不忍拘之,自閉於館而泣,滂聞之...
欽(1506-158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欽,字堯卿,一字安卿,號東明,浙江寧波府覲縣人。其先世均為敦厚樸實之讀書人,故沈愷謂:「稔知明有世德者,輒稱氏」。欽生於明正德元年(1506),嘉靖7年(1528)鄉試中舉,11年進士及第,時年27。欽一生仕途顯赫,曾知隨州、袁州,陞工部營繕員外郎,遷江西按察副使、福建按察史,進雲南右布政,徒陝西左使,補河南左布政使,累官至南贛右副都御史。因剿賊有功,再陞兵部右侍郎。欽任職期間,政績斐然,頗受百姓愛戴;且性情耿介,曾因忤抗權貴佞臣,被勒下獄,杖之闕下,然其廉直之風範,仍不稍改易。嘉靖40年歸居故里,起藏書樓天一閣。欽歸鄉後,即居於月湖深處,與里居中好友張時徹、屠大山等吟詠唱和,主一時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仲立、中立,一名中正,北宋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生卒年不詳。風儀峭古,不拘禮法、世故。因性情寬和,人稱「寬」。好繪事,山水師李成、荊浩。落筆雄健凝練,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與關仝、李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谿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雪景寒林圖〉,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侵擾北京故宮時散落民間,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