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3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魚綱鯉科。銀灰色。體形似鯿,胸平,背部隆起。草食性,為淡水經濟魚類之一。
魚赬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魚疲勞時,白尾會變成紅色。故用以比喻生活極勞苦。《詩經.周南.汝墳》:「魚赬尾,王室如燬。」
東方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ctyloptena orientalis (Cuvier, 1829)
體稍延長;頭寬短;吻扁。頭背及兩側均被骨板;體密被稜狀鱗。前鰓蓋骨棘向後延長可達腹鰭之上方。前二背鰭硬棘游離,第一棘長,可達硬棘基底的末端,第二棘則短小;胸鰭長,可達尾鰭基底;腹鰭胸位,具1硬棘,4軟條;尾鰭截平。無側線。體色多變化;通常上方黃褐色,下方淺褐色,頭及背部具深褐色或黑色的圓斑;胸鰭具深褐色小斑點及鰭緣具淺藍色波狀紋。
西自東印度洋,東迄夏威夷群島,北起日本,南至紐西蘭之海域。
底棲性魚類,外形與鮋魚(triglids)相似。雖然我們也稱它為「飛角魚」,實際上,其長而大的胸鰭並沒有滑翔的功能,反面是用來以交替移動的方式可在海底走動。一般而言,游泳的能力較弱,但危急時,可急速逃離現場。此外,可利用舌頜骨(hyomandibular bone)發出軋軋的聲音。
一般以底拖漁網捕獲,沒有經濟價值,皆做下雜魚處理。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鮄亞目(Suborder Dactylopte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鮄科或飛角魚科(Family Dactylopteridae),Flying Gurnards
團頭(武昌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1955)
體高側扁,略呈菱形;口小,位於吻端,無鬚;體背側灰黑色,腹部灰白色。
中國、台灣淡水水系。
棲息於泥底的淡水域,其身體常呈靜止形態,以水生植物為食,成長快,一年可長至15公分約半公斤,最大可達4公斤。
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鯉科(Family Cyprinidae),Carps or Minnows
日本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rama japonica (Hilgendorf, 1878)
背鰭及臀鰭前部不特別高;頭部側扁,下頜較上頜長;尾鰭上葉長;體銀白色,死亡後迅速變黑。
太平洋西北,東北,西部(菲律賓,台灣),中部。
多在400公尺以上淺水層,最深可達1,000公尺,為海洋性魚類,以甲殼類(端足類及糠蝦),魷魚及小魚為食。很少在近岸出現。
為食用性經濟性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Family Bramidae),Pomfret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波面黃鮄(輪頭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rgariscus prionocephalus (Dumeril, 1868)
體延長紡錘形,全身被滿堅硬的骨板狀鱗片。頭部背面之骨板擴大,突出部分扁平而寬大,遵緣呈現波浪狀,又似粗齒輪,故被稱為「波面」黃鮄或「輪頭」鮄,吻角突出,亦很平扁且前端較寬。口中大,上頜有絨毛狀齒;下頜無齒,但有7對鬚,最長的一根延伸至眼之後緣。背鰭連續,有深的凹刻;胸鰭寬大,下部有2指狀游離鰭條;尾鰭截形。體黃土色,胸鰭薄膜有3個不規則的黑斑,體長可達30公分。
日本、台灣、菲律賓等海域。
棲息於大陸棚邊緣的海域,水域底棲性魚類,多半靜伏於海底,利用眶前骨挖掘泥土,再利用頤部下方的鬚尋找食物,覓食時才偶爾游動。以蝦類、小型底棲動物及軟體動物為食。具有鰾,能發出聲音。
數量少,罕見,偶為拖網漁船拖獲,因體被骨板,且體側具棘,不具食用價值,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鮄科)(Family Triglidae)
長吻角魚(大喙擬鰭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ygotrigla macrorhynchus (Kamohara, 1936)
頭部低窄而狹長,從背面觀呈長方型,吻端2根骨質突起,吻突尖銳強硬,其長度甚長,比眼徑長兩倍以上,故稱「長吻」擬角魚。肩胛棘大而堅硬,鰓蓋骨棘則短小。背鰭2個,第一背鰭基底的兩側各有1列棘骨板,胸鰭有3條長度相等的腳爪狀游離鰭條,游離鰭條部分甚長可達第二背鰭基底中央。體被圓鱗,但胸部、頸部及第一背鰭基底下方無鱗。體為淡紅色,胸鰭黃褐色,有4條深色粗橫帶,第一背鰭邊緣有黑色斑紋,中小型肉食角類,體長可達15公分。
日本、台灣西南部海域。
生活於近海之泥砂質底部,底棲習性,以其粗長的游離胸鰭條在沙地上爬行尋覓食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食,偶為底拖網漁船所拖獲。
極為罕見的種類,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鮄科)(Family Triglidae)
大鱗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ractichthys steindachneri (Döderlein, 1884)
背鰭及臀鰭前端之鰭條特別長,胸鰭短;成魚無鱗片;身體,背鰭,臀鰭及尾鰭深褐色,尾鰭後緣白色。體長可達60公分,體重最高11公斤,年齡可達八歲。
印度,太平洋,中太平洋之東部,非洲東部至美國加州之熱帶海域。
迴游性魚類,底層浮游魚類。
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Family Bramidae),Pomfret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平面黃鮄(瑞氏黃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atyrichthys rieffeli (Kaup, 1859)
頭部寬而扁平,被骨板,前額中央部位具有1個三角形的小棘,吻端之兩棲骨質突起,細長尖銳且稍平扁。口大,下位,下頜具3~4根鬚;前鰓蓋骨棘尖銳且長。體被骨板,每一骨板上具1尖棘;肛門前方有3對骨板。背鰭連續有一明顯凹刻;胸鰭有2根指狀游離鰭條。體為淡紅色,腹部白色,頭部,體上半側及背鰭均散有黑褐色斑點。
日本南方、中國東海、黃海及南海、台灣。
中型底棲性肉食魚類,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食,垂直分布範圍廣,從水深65~600公尺均可發現,棲息較深之個體。
體型較大,是常見的種類,不能食用,無經濟價值,台灣漁民以底拖網捕獲後均棄置為下雜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鮄科)(Family Trigl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魚」。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