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爭功諉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奪功勞,推諉過失。[例]主動做事、勇於負責的人比那些爭功諉過之徒更容易取得民眾的信賴。
轉型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轉變,將其工作目標由交易式,轉化提升更高的自我實現及道德層次,願意因為自我實現與對組織的責任感,而主動努力工作,進而提升組織的績效。轉型領導藉由願景,塑造成員的價值、態度、信念、與行為,使其對組織更具使命感,領導者與成員彼此激勵,共同實現組織願景。 轉型領導的實施1.建立組織發展願景2.以身作則樹立榜樣3.分享決定建立合作關係4.激發成員的智慧5.尊重並關懷成員6.促進成員學習與成長7.實施道德領導與催化領導8.培養並發揮轉型領導者的特質(註一) 轉型領導的訴求1.領導應具有遠見,而不僅限於短期利潤的獲得。2.鼓勵部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語法學上指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表示行為動作與主體的關係。一般分為兩種:(1)主動態:行為動作由主體發出。如:「他玩球。」(2)被動態:動作由主體承受。如:「球被他玩。」中文的被動態常用「被」、「給」等虛詞來表示。
喇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喇叭1.1 基本構造1.2 發聲原理1.3 參數 喇叭 基本構造喇叭又稱為揚聲器,可用來發聲,大致分成『主動式喇叭』、『被動式喇叭』。含擴大機的稱主動式,不含擴大機的稱為被動式。一般的喇叭系統又可分成四大組件:(一)喇叭單體(二)喇叭外箱(三)分頻器(四)線材及端子 發聲原理喇叭的構造很單純,藉著線圈吸放磁鐵,來推動鼓膜的前後移動。若是以某一頻率使線圈有電流、沒有電流,就可以使喇叭發出該頻率的聲音。以電腦來說,當喇叭接受到由音效卡的輸出端輸...
行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學習,配合學生個人學習進度,教師運用逐漸接近的技巧,編排一系列前後互有連貫的學習情境與教材,讓學生主動在學習情境或教材中做反應;當學生做出正確反應時,就可獲得正增強,繼續下一個情境的學習。2、行為改變技術。指當個體在某種情境下有不適當的行為或習慣,經操作制約作用中增強或是消弱的原理,使個體該不適當行為消失。3、代幣法。以具有交換價值的象徵物取代金錢或是其他許可證明,當個體出現自發性地出現適當行為時,給予該物作為正增強物。行為主義學派的許多技巧,被咨詢治療界廣泛使用、效果也不錯,幾個常用技術包括:  1、強化(reinf...
包比(J._Bowlby)的依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 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新的依附的增加,並不一定需要打破先前建立的依附關係。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依附類型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一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 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焦慮矛盾...
七個習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七個習慣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七個習慣(7 habits),指一個人具有積極主動、始終如一、要事第一、雙贏思維、解人知己、聯合增效、持續更新等七個習慣,若能努力實踐力行,會使自己成為高效能且成功的人。 內容說明七個習慣由科維(Stephen R. Covey)於1987年在《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中所提出,書中列舉達成「全面成功」的七大習慣,其最深沉意義在於讓一個人身心都能得到有效開展,進而建構一個圓滿人生。 七...
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五個階段,各階段的內容如下:1.參與: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設計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將學生的舊經驗與課程內容相連結,經由提問、定義問題與呈現矛盾的結果等方式,引出探討主題的方向。2.探索:學生參與活動,並給予足夠時間與機會進行探索任務,經由動手操作,建構共同的、具體的經驗。3.解釋:先請學生提出解釋,教師再以學生的想法為基礎,並運用口頭、影片或教學媒體等方式,對學生的解釋加以闡述確認,使學生能確實理解學科知識,再引導學生進入下一階段的教學流程。4.精緻: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能促使...
啟發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教學方法。主要採取認知論所強調的歸納式思考模式。在教學歷程中,先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與問題情境;然後經由討論、假設、比較、探索、試驗等活動,主動尋求結果或答案;最後再按預定目標對結果予以評價。在此歷程中,教師僅只是資源供應者,並不直接提供答案。
發現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促進學習效率一事,有如下陳述: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决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結果。(林怡綺,2007) 教學歷程教師建構適宜的教學情境。呈現教學主題。引導發現的方法或活動。學生提出假設。小組討論或探究活動。發現原理原則。回饋、討論或驗證。 教學原則必須選擇適當的使用時機。在輕鬆自由的氣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