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子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秦始皇太子扶蘇之子,趙高弒二世胡亥後立之,去帝號,改稱王,在位四十六日,劉邦兵至,子嬰素車白馬以降。後為項羽所殺。
雲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1)從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孫。明.朱謀瑋《駢雅.卷三.釋名稱》:「孫之子,一世為曾孫,二世為元孫,三世為來孫,……六世為雲孫。」(2)泛指遠孫。唐.賈島〈聽樂山人彈易水〉詩:「朱絲弦底燕泉急,燕將雲孫白日彈。」
西臺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ckler,1863-1913)找到一楔形文字版,其上記載著西元前一千兩百七十年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和西臺國王赫突斯里所共同簽署的一向和平協議,而以埃及象形文字書寫得此一協議則在埃及卡納克的一座神廟牆上被找到。 參考書目註1:通鑑文化編輯部,《消失的古文明》,新北市:生活品味文化,民95,頁149-151。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61605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西臺文化英文關鍵字:Hit...
背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朝服上所加的衣服,袖子短而較寬大。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三.背子》:「秦二世詔衫子上朝服加背子,其制袖短于衫,身與衫齊而大袖。」
惻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悲憂、哀傷。晉.陸機〈門有車馬客行〉:「借問邦族間,惻愴論存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弔》:「及相如之弔二世,全為賦體,桓譚以為其言惻愴,讀者嘆息。」也作「惻怛」。
深謀遠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謀遠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深謀遠慮」即深遠而周到的計謀與思慮,語見漢代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內容主要講述秦朝治國的過失,收錄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提及陳涉的起義。陳涉,名勝,字涉,秦朝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
慮遠謀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謀遠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深謀遠慮」即深遠而周到的計謀與思慮,語見漢代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內容主要講述秦朝治國的過失,收錄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提及陳涉的起義。陳涉,名勝,字涉,秦朝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
德川幕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自奈良時代(西元八世紀)後,政權漸落入諸侯手中,形成如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到十二世紀,更演變成幕府政治,天皇無權,掌權諸侯以大將軍名義組成幕府,管理中央政府,而地方諸侯仍互相吞併不已。到十六世紀,德川幕府掌權,拒絕外國傳教士傳道、商人貿易,且不准日本船隻航行海外,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此後兩百年進入所謂「鎖國時期」。
優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秦國伶人,生卒年不詳。侏儒,常以諧笑反語諷諫始皇、二世的奢華。
計深慮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謀遠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深謀遠慮」即深遠而周到的計謀與思慮,語見漢代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內容主要講述秦朝治國的過失,收錄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提及陳涉的起義。陳涉,名勝,字涉,秦朝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