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遠慮深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謀遠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深謀遠慮」即深遠而周到的計謀與思慮,語見漢代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內容主要講述秦朝治國的過失,收錄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提及陳涉的起義。陳涉,名勝,字涉,秦朝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
摧朽拉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沙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俄時代對皇帝的稱號。俄國伊凡四世於西元一五四七年首稱沙皇,至尼古拉二世沙皇制度始被推翻。
手忙足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景德傳燈錄:書名。宋代道原撰,為我國禪宗史書之一。輯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七○一人之傳燈法系,內容包括行狀、機緣、語錄等。因在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具表上進,並奉敕入藏,故名「景德」;又以法系相承,猶如燈火相傳,喻正法永不斷絕,故稱「傳燈」。 (2) 典故或見於《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 (3) 直須:就該、正應當。〔參考資料〕 《五燈會元.卷一一.鎮州大悲和尚》鎮州大悲和尚,僧問:「除上去下,請師別道?」師曰:「開口即錯。」曰:「真是學人師也。」師曰:「今日向弟子手裡死。」問:「如何是和尚密作用?」師拈棒,僧轉身受棒。師拋下棒曰:「不...
拉枯折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引經據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時為司空,卒諡宣文。 (2) 爽:荀爽(西元128∼190),一名諝,東漢潁川潁陰人,為荀子第十二世孫,字慈明,十二歲能通《春秋》、《論語》。桓帝時拜為郎中,後遭黨錮之禍。獻帝時為司空,與王允等人欲共除董卓,但不久即病死。 (3) 制服:在父母喪期中穿的喪服。 (4) 私謚:古時對道德、功勛、文章有特殊成就的人,死後常由親屬或門生故吏加以諡號,稱為「私諡」。相對於君主封贈的諡號而言。謚,同「諡」。
深慮遠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謀遠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深謀遠慮」即深遠而周到的計謀與思慮,語見漢代賈誼的〈過秦論〉。〈過秦論〉內容主要講述秦朝治國的過失,收錄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提及陳涉的起義。陳涉,名勝,字涉,秦朝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抗秦,當時因天下百姓皆苦於秦朝苛政,故群起投入陳涉所率領的義勇軍。賈誼以為,陳涉的地位低微,擁有的武器不精良,他的軍隊也比不上過去齊、楚等九國,謀略與用兵之道更不及昔日的將士,然最終能取得勝利,完全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所以自毀長城。文中說到陳涉「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ㄒㄧㄤˋ)時之士也」,把智識有限的陳涉對比於當時高官名將的「深謀遠慮」,如此...
任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名。生卒年不詳。秦始皇時為南海都尉,平定揚粵之亂。及二世,中原大亂,乃築關隘以禦寇,南海晏然。後病將死,召龍川令趙佗繼之,稱為「南越」。
大流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波斯王。共有三世:(1)一世(西元前558~前486),削平內亂,國勢日強。曾征服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及印度的一部分。又兩次出兵希臘。(2)二世(西元前?~前404),弒兄即位,愚暗無聞。(3)三世(西元前?~前330)時,亞歷山大東征,起兵接戰,大敗,被部下所殺。波斯滅亡。也譯作「達理阿」。
將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武官員的合稱。《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贊曰》:「秦將吏外畔,賊臣內發,亂作蕭牆,禍成二世。」《三國演義》第九回:「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大呼曰:『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將吏皆呼萬歲。」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