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簞食壺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不喜悅快樂,那麼您就不要吞併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兵,即「興師」。「發兵問罪」即「興師問罪」。見「興師問罪」條。 01.《飛龍全傳.第四八回》:「今天子發兵問罪,汝等快快獻關,可免一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如:「用人」、「任用」、「運用」、「用兵」。
功能、效果。如:「功用」、「器用」、「作用」、「效用」。
吃、飲。如:「用飯」、「用菜」、「用茶」、「用湯」、「用餐」。
花費的錢財。如:「家用」、「零用」、「花用」、「用度」。
付出、施行。如:「用情」、「感情用事」、「用盡心機」。
需要。如:「你不用去!」、「這件事不用你插手!」
可供使用的、應用的。如:「用品」、「用具」、「用途」、「用處」。
用功:認真學習。如:「用功讀書」、「努力用功」。
用意:存心、意圖。如:「你的用意何在?」
溘然長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解釋3 3.故事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4.2 相反5 5.例句 1.出處 楚辭九張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 2.解釋 謂人死亡。 3.故事 <<無>> 4.相似、相反詞 相似 撒手塵寰、一瞑不視、與世長辭 相反 長生不老 5.例句 昨天還見他容光煥發,今天竟然溘然長逝,不禁令然感嘆世事無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請客出錢的人。如:「今天我作東,請大家吃飯。」
殺身成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了成全仁德而犧牲生命。語出《論語.衛靈公》。後用「殺身成仁」指為正義或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 △「捨生取義」
誠惶誠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為古代臣子給君王奏章中表示惶恐不安的用語,今形容小心謹慎,以致於害怕不安的樣子。多用於下對上的場合。[例]經理今天要我上臺作業務簡報,我內心實在誠惶誠恐。
危如累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時曹國臣子叔瞻和釐負羈也在一旁,叔瞻勸諫曹共公說:「我看公子重耳不是個平常人,將來一定有所作為,您今天對他如此無禮,恐怕曹國就要受害了!」釐負羈也勸諫曹共公應該要禮遇公子重耳,但不為曹共公接受。後來公子重耳重回晉國做君主,三年後,便出兵攻打曹國。曹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夾在晉、楚兩大強國之間,曹國的君主就像重疊起來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但曹共公的行事卻如此無禮,也不聽諫臣的意思,所以造成之後亡國的命運。後來「危如累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情況非常危險。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濟公傳》第一八八回:「今天來到這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畏首畏尾,焉能成事?」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確、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卻裝作沒聽見。」「充耳」在此有兩層意思,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卻不聞不問)。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充耳不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