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31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神鏡高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鏡高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劉邦攻入咸陽宮時,尋獲寶物一方明鏡,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也能鑑別人心正邪。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杜甫〈洗兵馬〉詩「司徒清鑒懸明鏡」句,正式用「懸明鏡」來稱許司徒李光弼,從此人們就以「明鏡(秦鏡)高懸」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執法公正嚴明
鐵面判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公正嚴明,不徇私情的執法人員。如:「這位執法人員像個鐵面判官,毫不徇私。」
不發聲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輕鬆笑語,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還要貴重的賞賜一般;他在判案時也從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嚴明,只就法律論斷,因此幾乎沒人敢犯法。後來「不動聲色」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張揚的冷靜態度。如《水滸傳》第八六回:「宋江見這三路軍兵,盡皆退了。大驅宋軍人馬,逩來奪取幽州。不動聲色,一鼓而收。」
管轄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劃分人、地、事管理統轄的權限。[例]管轄權的劃分必須嚴明,否則法令將無法貫徹。
高抬明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官吏執法嚴明,判案公正。《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今日天理昭然,一一是他親口招承,伏乞相公高抬明鏡,昭雪前冤!」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只望大人高抬明鏡,替小婦人作主咱。」也作「明鏡高懸」。
披毛求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吹毛求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非,戰國時韓國的宗室公子,是當時先秦諸子學派裡,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君王治理國家須結合法、術、勢三者。《韓非子.大體》指出識大體的人,不會讓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迷惑己心,也不會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勞神。韓非認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認為古時能執守大體的君王,用嚴明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用分明的賞罰來獎善懲惡,用客觀的標準來評量事物的輕重大小;不違反天理,不傷害人性;也不在細微的地方刻意尋找缺點和毛病。後來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變成「吹毛求疵」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正身明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正己身,嚴明法紀。《晉書.卷六.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祗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楊延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48~1014)本名延朗。宋朝楊業第六子。太宗時歷保州防禦使,屢敗契丹,真宗時官終高陽關副都部署,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故人樂為用,在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稱之為「楊六郎」。
正法直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明法律制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僇必信,民畏而懼。」
酒令如軍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酒令雖屬遊戲,卻如軍令一樣嚴明。如:「酒令如軍令,我是令官,違了我的話,是要罰酒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