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造型符號與繪畫遊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誌和象徵在教學上的作用與造形思維的關係1. 標幟(Index)某種根據自己和對象之間有著某種事實或因果關係而作為符號起作用的東西。2. 圖像(Icon)某些借助自身和對象酷似的一些特徵,作為符號發生作用的東西。3. 象徵(Symbol)某種用自己和對象物之間,有著一定慣常和習慣的連想的規則而作為符號起作用的東西。 四、符號運作的觀念與師生之間的遊戲性表現1. 開放的環境,開放的心。2. 形的安排與意義的輸入。3. 原形的設計和多元化的意義。4. 動作符號與語言符號。5. 聲音符號、文字、音樂。6. 分離量與整體量的轉換...
妄想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以妄想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病。患者持續出現某類型的妄想(例如被害妄想、誇大妄想等),但未出現其他嚴重的精神症狀(例如幻聽、解構思考等)。
2.形容不著邊際,胡思亂想。如:「他像是得了妄想症,對事情毫無根據地胡猜瞎想。」
五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五種錯誤的見解。一為薩迦耶見,謂主張五蘊中的其中一蘊是我,其餘則是我所;二為邊執見,指常見或斷見。主張某類有為法是永存的是常見;主張死後沒有來世是斷見;三為邪見,主張不論世間或出世間都無因果的見解;四為見取見,執著上述的見解及把身心當作最殊勝、能得清淨的思想。五為戒禁取見,依從錯誤的見解、戒律、禁忌,認為由此可以達到解脫、出離的見解。《瑜伽師地論》卷五五:「生於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報復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調「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犯罪者本身施以報復,以使罪刑相當的刑罪目的。
貪名圖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求名聲,圖取私利。明.徐元《八義記》第二四齣:「貪名圖利世間人,不修因果恁痴心。」
禍因惡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事做多了,便會招致災禍。明.湯顯祖《還魂記》第一七齣:「看修行似福緣善慶,論因果是禍因惡積。」
美國社會科課程的理想判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至於反省思考的層,根據二氏的看法,由高而低,分成:1. 認知能力。2. 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causality)。3. 有效描述社會現象(validity of explanation)。4. 應用的能力。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有效描述社會現象、社會英文關鍵字: causality、validity of explanation、Society 參考資料陳國彥博士著。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民國85年3月,頁5...
問一答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反應靈敏、有口才。《西遊記》第三○回:「說你還是個聰明伶俐之人,常時聲叫聲應,問一答十。」《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夫人與他講些經典,說些因果,王氏問一答十,說得夫人十分喜歡敬重。」
拔舌地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前毀謗人或言而不實的人死後所墮入的地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我不是迷信了那因果報應的話,說甚麼談人閨閫,要下拔舌地獄;不過談著這些事,叫人家聽了,要說你輕薄。」
橫逆順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逆來順受」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陳錄《善誘文.對治十常》居富貴常憐貧困,受快樂常恐災禍,見1>在常生知足,未來常思戒懼,冤結常求解免,衣食常思來處,起念常教純正,出語常思因果,逆境常當順受,動靜常付無心。守此十常,更無煩惱。 〔注解〕 (1) 見:音ㄒ|ㄢˋ,同「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