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6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感極涕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感激涕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宦官、朋黨之禍,外有藩鎮割據,盛唐繁華氣象已不復存在。憲宗即位後,在邊疆形勢趨緩,國力較為豐厚下,開始展開削藩的戰爭。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隨即發動叛亂。憲宗發宣武等十六道兵討伐,經過長期的戰爭,最後李愬於元和十二年攻破蔡州城,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戰爭。至此,割據藩鎮相繼歸順,朝廷的威信為之一振。劉禹錫寫的〈平蔡州〉詩即是描寫這場戰爭的情景。長達四年的戰爭結束後,城裡到處響著和平的音樂,大家回憶起戰爭時的舊事,都對「漢家飛將」李愬救眾人於水火,讓大家免於再受戰爭之苦,感激得涕淚俱下。...
東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時,專由宦官掌理事務的特務機關,用來查訪謀逆,監管吏民言行,與錦衣衛均勢,成立於明成祖永樂年間。
俱傷兩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兩敗俱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
中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宦官。《明史.卷二四四.周朝瑞傳》:「如輔臣阿中涓意,則其過滋大。」《三國演義》第一回:「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老姦巨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林甫(西元589∼?),小字哥奴,號月堂,唐代宗室。其性狡猾聰慧,善於權謀諂媚。玄宗時為相,結納宦官妃嬪,能察言觀色,迎合上意,故奏對皆稱旨。在朝十九年,專政自恣,遂釀成安史之亂。 (2) 城府:比喻人的心機。 (3) 際:邊、畔。 (4) 甘言啗人:用甜言蜜語誘惑他人。啗,音ㄉㄢˋ,吃,比喻誘惑他人。 (5) 陰:暗中的。 (6) 術:計策。
黨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禁止誹謗宦官的黨人出任官職,並限制其與人交往。也作「黨錮」。
陳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陶留有詩集十卷,已散佚,後人輯得《陳嵩伯詩集》二卷,編入《全唐詩》。 觀點 晚唐時期,中央王朝在宦官專政、朋黨交爭的局面下,日趨衰微,藩鎮勢力強大,中央政令不通,人民輾轉在重重剝削壓迫之下,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作為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陳陶目睹大唐帝國的內憂外患,政治腐敗,卻不甘虛度年華,思索“如何名金波,不共水東流”,他自詡為“谷底蘭”、“波中鷗”,志在政治上施展才華,有一番作為,建功立業,報效國門。他在《海昌望月》詩中宣稱:“平生煙霞志,讀書覓封侯”。但是,殘酷而又嚴峻的社會現實,無情粉碎了陳陶的迷夢,致使他鬱鬱不歡...
總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職官名。稱督兵、守郡或管理特種事務的長官;高級宦官亦有總管太監的稱謂。
萬曆三大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明神宗失去張居正之後,便閉居宮廷,不理朝政,並把張居正辛苦地重整所得的財源用在興建皇宮與定陵(神宗的陵寢)上;張居正的行政改革也遭到破壞無遺,宦官之為患與官僚派閥之爭復起,明朝政局又陷入混亂。萬曆二十年(1592)以後,又發生所謂的「萬曆三大征」的戰亂。1592年,規劃明朝的蒙古人勃拜在寧夏與河套的韃靼君聯合起兵叛明。這次叛亂賴提督李如松的努力才告平定。同年四月,完成日本統一大業的豐臣秀吉為達成其「征明」的野心,隨發動朝鮮之役。日本佔領平壤,職區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朝鮮向明請救。明先派軍支援,不能勝,再派平寧夏勃拜之...
趙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207)秦時宦官。始皇崩於沙邱,趙高偽造遺詔,賜死太子扶蘇,立胡亥為二世,殺李斯,自為丞相,專權用事,旋又弒二世,立子嬰,後為子嬰所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