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林黨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及其黨羽的勢力,東林黨人再度得勢。但這時黨人的理想色彩已剝落殆盡,不以國事為重,而熱中於門戶報復。宦官沉寂不久,有再度猖獗,總攬了朝廷的軍、政和財政大權。黨派之間的鬥爭、報復和宦官的干政,將明末的官僚體制一步一步帶到土崩瓦解的局面,明帝國的亡國之期,已經屈指可數。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東林黨爭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07-209。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曹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上才有資格被察舉為「孝廉」,並且必須經過政府的考試。曹操因為父親在朝做太尉的官,祖父又是最有權勢的宦官,所以受到特別的優待,二十歲就被察舉為孝廉。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即現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後自為封魏王。子曹丕稱...
不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不應該。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裡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三國演義》第三回:「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
柳宗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柳宗元柳宗元(西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出生於長安。唐德宗貞元九年中進士,十二年,又中博學宏詞,初任集賢殿正字,後調藍田縣尉。順宗永貞元年,王叔文、韋執誼等執政,欲裁抑宦官、整頓政治,其後政局驟變,兩人皆得罪被貶,柳宗元受牽連也被貶邵州刺史,又貶永州司馬,於此其期間他登臨山水、寄情詩文,完成不少名作,著有《柳河東集》(其友劉禹錫代為編訂)。生平(早期)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出生於京城長安。建中四年(783年),柳鎮調任閿鄉(今河南省靈寶市)縣令,柳宗元隨父來到河南。784年,柳宗元又隨父親來...
劉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劉向,西漢學者、目錄學家、文學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漢高祖同父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漢宣帝時,曾和王褒等人同獻賦頌,官至散騎諫大夫、給事中,漢元帝時,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作為一個關心國事的今文經學家,他曾屢次上書言事,彈劾宦官外戚,奏章中多利用地震等自然災變來附會當時的政治現象,把自然災變說成是上天的警告。由於直諫而得罪權貴,曾被誣下獄,免為庶人,閒居十餘年。漢成帝即位,劉向被起用,拜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並受詔與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鹹、侍醫李柱國整理五經秘書、諸子詩賦等,由劉向總其成,前後近二十年。...
軒昂氣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董卓(?∼西元192),字仲穎,漢臨洮人。桓帝時,官羽林郎。靈帝時,為前將軍。靈帝崩,引兵至京師,誅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為太師,淫亂凶暴,袁紹等因而起兵討伐。後為呂布所殺。 (2) 稽留:耽擱、延滯。
牛李黨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況2 背景3 牛黨4 李黨5 鬥爭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概況牛李黨爭,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唐朝末年宦官專權,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領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牛李黨...
白居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和元年(806)四月,憲宗策試賢良方正能言直諫科舉人。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閔在對策中苦詆時政,忤犯宦官,結果因宦官反對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復策官亦遭貶斥。白居易憤然上書,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諫,為執政者所忌。元和十年,藩鎮李師道、不承宗遣人到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執政者所惡,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江州司馬。自此淪落天涯,悲憤悒鬱。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遷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轉機。他吸取過去的教訓,採取明保身、隨遇而安的處...
應對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省)人。桓帝時,為司隸校尉,當時太學生譽稱為「天下模楷李元禮」。凡為他所接納者,稱為「登龍門」。反對宦官專權,曾殺張朔,宦官畏懼。靈帝時,與竇武、陳蕃謀誅宦官,事敗被殺。
卷土重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捲土重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捲土重來」原作「卷土重來」。杜牧為晚唐詩人。晚唐社會黑暗、政治腐敗、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面對這樣的環境,杜牧作了不少感時傷事或藉古諷今的詩。這首〈題烏江亭〉詩,為杜牧過烏江亭時所作。烏江亭據傳為當年項羽自刎的地方。楚漢相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可是垓下一戰,楚軍瓦解,項羽突圍至烏江岸邊,本可渡江,但他自認愧對江東父老而羞憤自殺。後人多讚賞項羽的氣節,但杜牧卻不以為然。本詩首句即開門見山地點出,勝敗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負重的才是「男兒」,所以,項羽這樣一遭遇失敗便以死作為了斷,根本是一種怯懦的行為。其實他所率領的一批江東子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