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8.15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駭人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五.明代宦官》:「按明代宦官擅權,其富亦駭人聽聞。」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的女子有作「宮中女子」解,即嬪妃妻妾;小人可作「宮中雜役」或「相對於君主、上位者的地位低者」解,即宦官或寵臣。「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提醒君主或上位者對其寵幸之女子與小人應謹慎待之,這些下位者若得以過度親近上位者則會囂張逾越(不遜);反之,若不得寵幸則散佈流言怨懟(怨)。 參考文獻  :en:Theodore de Bary|Theodore de Bary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
權宜之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六六.陳王列傳.王允》載,王允為東漢末年的大臣,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與討伐黃巾起義軍。靈帝死後,董卓引兵進京師,誅殺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立為太師,掌握了主政大權。當時王允對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內政才能,於是被任為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遷都長安後,王允以貂嬋行美人計,策動呂布殺死了董卓。董卓死後,王允一改以前屈己從人的低姿態,完全顯露出個性中原有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史書對他的描述為「性剛疾惡,……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也因為他為人處事極為嚴厲,事事循理,不知變通,所以下屬都不太親近他。不久,董卓的舊部李傕等人攻入長安,王允被殺。後來「權宜之計...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段,王孟的田園詩派影響頗大,和高岑的邊塞詩派同為那個時期的重要代表。前期詩歌,富於進取精神,譏刺貴戚宦官,譴責紈挎子弟,抒寫遊俠意氣,情調慷慨激昂,充滿浪漫主義豪情。後期詩歌,因世途險惡,崇奉佛教,而以描寫田園山水景物、表達閒情逸致、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為主。所寫山水田園詩,數量多,藝術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維的藝術風格。如《漢江臨泛》一首,從大處落筆,狀寫襄陽一帶的壯麗山川,氣勢雄渾,意境空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聯,成為千古名句。又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徵性的事物,...
積重難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期所形成的不良習慣與弊病,難以改變。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二○.唐代宦官之禍》:「實由于假之以權,掌禁兵,筦樞要,遂致積重難返,以至此極也哉。」
老奸巨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治通鑑.卷二一四.唐紀三○.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1>城府2>深密,人莫窺其際3>。好以甘言啗人4>,而陰5>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輒以計去之。雖老姦巨猾,無能逃於其術6>者。 〔注解〕 (1) 林甫:李林甫(西元589∼?),小字哥奴,號月堂,唐代宗室。其性狡猾聰慧,善於權謀諂媚。玄宗時為相,結納宦官妃嬪,能察言觀色,迎合上意,故奏對皆稱旨。在朝十九年,專政自恣,遂釀成安史之亂。 (2) 城府:比喻人的心機。 (3) 際:邊、畔。 (4) 甘言啗人:用甜言蜜語誘惑他人。啗,音ㄉㄢˋ,吃,比喻誘惑他人。 (5) 陰:暗中的。 (6) 術:計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姓。如明代宦官劉謹,仗勢欺人,同州一帶劉姓恥與劉謹同姓,遂改姓為淡。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愛一個人的時候就百般呵護希望他長壽,等到不愛他的時候就希望他死。指人陷於情緒,愛惡無定。《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器宇軒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董卓(?∼西元192),字仲穎,漢臨洮人。桓帝時,官羽林郎。靈帝時,為前將軍。靈帝崩,引兵至京師,誅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為太師,淫亂凶暴,袁紹等因而起兵討伐。後為呂布所殺。 (2) 稽留:耽擱、延滯。
兩敗俱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