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持重老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成持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老成持重」係由「老成」及「持重」二語組合而成。 「老成」是出自《詩經.大雅.蕩》,這首詩是周代末年的詩人,哀嘆周厲王昏庸無道、目無法紀,憂心周王朝恐將滅亡。全詩借托周代初期的賢君周文王斥責殷商的暴君無道,荒廢政事,不問民間疾苦,用以諷刺勸戒周厲王,同時強調要以商代滅亡的歷史為借鏡,希望君王能及時醒悟。文中強調:非上天對待殷商不善,而是商君捨棄祖先的良法舊制不用;現在雖然沒有經驗豐富的大臣可以仰賴,但還有祖先留下來的規章典範可以遵行。如果再不聽忠臣的建議,國家恐將走向滅亡的命運。詩經裡就是用「老成人」來指德高望重、足以依靠的長者。 「持重」則是出自...
清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羌前人之所有;內自省而不慚兮,遂定志而弗改。欣吾黨之唐虞兮,愍吾生之愁勤;聊發憤而揚情兮,將以蕩夫憂心。往者不可攀援兮,來者不可與期;病沒世之不稱兮,願橫逝而無由。 〔注解〕 (1) 沮:音ㄐㄩˇ,敗壞、破壞。 (2) 成論:定論。 (3) :音ㄇ|ㄠˇ,超越。 (4) 高風:高超的風範。 (5) 忽:輕視、瞧不起。 (6) 務:致力從事。 2、「亮節」: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一○四.陸雲》引)於穆府君,遠祖彌光。功濟黎獻,澤洽八荒。披圖承禪,襲化軒唐。洪風既振,遐曜休煌。越殷1>自周2>,紹膺3>遺祉4>,亮節三恪5>,侯服6...
竭水搏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竭澤而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載,春秋時,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國君晉文公非常憂心,問大臣咎犯說:「敵軍人數比我們多,要如何應戰呢?」咎犯回答:「我聽說禮不厭繁,兵不厭詐,要打贏這場戰爭,仍然得靠詐術。」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雍季說:「把澤水排光來捕魚,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草木燒光來打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
北門之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邶風.北門》:「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為貧困的代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門之歎,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
各自為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 疇昔:昔日、從前。〔參考資料〕 《詩經.小雅.節南山》不弔昊天,亂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寧。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牢補羊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亡羊補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戰國策.楚策四》載,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莊辛,他看見楚襄王沉迷於享樂之中,十分憂心。有一天他向襄王勸諫,說:「大王,您經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些貪圖享樂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國政,恐怕楚國就要亡國了。」襄王聽了,沒有接納莊辛的諫言,反而說:「我看你是老糊塗了,現在天下太平,怎麼可能有亡國之禍呢?」莊辛又說:「如果大王繼續與他們四位為伍,楚國必定會滅亡。如果大王不相信,就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避一段時間,看看事情會如何發展。」莊辛去了趙國五個月之後,秦國果然發兵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郢、巫、上蔡、陳等地方,連國都...
惸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擔憂煩惱的樣子。《詩經.小雅.正月》:「憂心惸惸,念我無祿。」
井然不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前瞻後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瞻前顧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
慘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憂戚的樣子。《詩經.小雅.正月》:「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宋.蘇軾〈送李公擇〉詩:「欲別不忍言,慘慘集百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