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絕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撰《春秋》,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一句。麟為仁獸,聖王的象徵,孔子知道麟被捕後,感懷自己的理想抱負不得實現,因而絕筆。典出《左傳.哀公十四年》晉.杜預.注。後比喻理想抱負不得實現,或表示不事著述,從此絕筆。宋.蘇軾〈東樓〉詩:「獨棲高閣多辭客,為著新書未絕麟。」宋.陸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詩:「明發復擾擾,吾詩其絕麟。」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系 校徽 校訓公─光明正直,大公無私的態度。能─手腦並用,勤勞服務的能力。弘─高瞻遠矚,恢廓進取的抱負。毅─堅忍有恆,忠誠救國的毅力。 簡史本校創立於1917年,時值日治時代,原名「台灣總督府立商業學校」。1921年 由台北州接辦,改稱「台北州立商業學校」。1922年 改稱「台北州立台北商業學校」,並增設夜間講習所,旋擴大為「州立台北第二商業學校」。1924年 參加日本第十屆夏季甲子園大會,並拿下台灣區的第一勝,其中田子榮一擊出台灣在甲子園聯賽的第一支全壘打,並創下夏季甲子園第一次連續兩場全壘打的紀錄。1945年 國民...
杜荀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宣州田頵的幕客,唐亡之後,得朱溫賞識,任命為翰林學士,但才任職五日就過世。 文學觀點杜荀鶴很有政治抱負,他說:「共有人間事,須懷濟物情」(《與友對酒飲》),「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身謀」(《秋宿山館》)。其文學主張和白居易接近,詩中自云「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言論關事務,篇章見國風」(《秋日山中》)。由於本身的生活經歷,因此使他對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有比較深切的了解,而流落不遇的生活境遇更使得他把全部心血都用在詩歌創作上,因而從他的詩可以反映出唐末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的苦悲。《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軍閥趁火打劫...
搔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搔髮。形容心有所思或煩急的樣子。宋.葉夢得〈虞美人.綠陰初過黃梅雨〉詞:「天涯走遍終何有?白髮空搔首。」《紅樓夢》第一回:「因又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乃又搔首對天長歎。」
蠡測管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表達意見呢?東方朔以反話的方式,抒發自己的不平與無奈。後來「管窺蠡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識淺陋狹窄。
兩得益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相得益彰」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指互相配合、映襯,更能顯出各自的優點。
肺肝相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兵法。因為出身貧賤,他在鄉里屢屢受到人們的汙辱和輕視,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仍舊忍辱負重,等待一展抱負的時機。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之後,韓信投身項梁麾下。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但都沒有受到重視,於是他離開楚營,投靠劉邦。劉邦本來也沒有重用他,丞相蕭何知道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屢次向劉邦推薦,劉邦將信將疑,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之後,終於確信韓信是個人才,遂拜為大將軍。韓信屢建奇功,他先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順利取下關中,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在井徑口「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二十萬;攻克齊都臨淄後,楚將龍且領二十萬人馬來救,韓信派人用一萬多個沙袋截阻淮水,利用「半渡而擊」的辦法,趁楚軍渡水之時掘...
看得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重。[例]承蒙您看得起,小弟才有機會一展抱負
西山日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
後來之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想要認識我,可以先開口跟我說話啊!」范甯聽了,覺得王忱年紀雖輕,卻自視不凡,便稱讚他說:「你的才智抱負那麼高,真是後來之秀啊!」典源又見《晉書.卷四三.郭舒傳》。「後起之秀」在此處亦用來稱讚郭舒是年輕一輩中的優秀人物。後來「後起之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稱譽後輩中的優秀人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