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3.94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接應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應接不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漢至東晉間的軼事瑣語。其中有一篇描述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對浙江會稽山一帶優美風景的讚美。王氏說:「從北邊的山陰縣出發,一路上群山層疊,雲霧繚繞,松柏挺立,潭湖清澈,又有瀑布傾瀉而下,美景多得看不完,讓人無法一一觀賞。」後來「應接不暇」就被用來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亦用於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
裨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副使、偏將。《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三國演義》第一五回:「城上一員裨將,左手托定護梁,右手指著城下大罵。」也作「偏裨」、「偏將」、「副將」。
如荼如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1) 吳王:夫差(?∼西元前473),春秋時吳國國君。因父闔閭為越王句踐所敗,乃將句踐囚禁於會稽,以報父仇。後率兵會諸侯於黃池,與晉國爭霸。句踐乘虛而入,殲滅吳國,夫差自刎而死,在位二十三年。 (2) 昏乃戒:傍晚時進入警戒狀態。昏,傍晚。戒,防備。 (3) 秣馬食士:餵給馬匹糧草,供給軍士飯食。秣,音ㄇㄛˋ,餵牲口。 (4) 服兵擐甲:拿著武器,穿著盔甲。擐,音ㄏㄨㄢˋ,穿著。 (5) 係馬舌:把馬舌勒住,不讓馬發出聲音。係,通「繫」。 (6) 出火灶:不點燈,只用灶火照明。 (7) 徹行百行:以百人通為一行,百行為萬人的軍陣。徹,通。行,音ㄏㄤˊ。 (8) 行頭皆官師...
嘗膽臥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臥薪嘗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載,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經常打仗,在一次戰役中,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困於會稽。後來經過一番努力,獲得夫差的赦免,回到越國。句踐回國後,刻苦自勵,夜晚就睡在柴薪上,並且在席位的上方懸掛一顆苦膽,不論是坐著或是睡前都會仰首看膽,就連吃飯的時候也會舔嚐苦膽,用來自我惕勵,不可忘掉會稽之恥。他最後終於滅掉吳國,雪恥復仇。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臥薪嘗膽」,用來比喻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魯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
潑水難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不釋卷。他的妻子嫌他窮而且沒出息,於是堅決求去,朱買臣也只好由她。後來,朱買臣終於在五十歲那年當上會稽太守。就任途中,他突然在一群雜役裡發現前妻和她的現任丈夫。前妻見到了他,悔恨交加地跪在地上,求他將自己重收為婢妾。朱買臣命人取來一桶水潑在臺階下,對她說:「如果能把這桶水收回,我們才有復合的可能。」前妻感到無比的羞愧,於是便投河自盡了。而又另有學者以為「覆水難收」一語應源自《後漢書.卷六九.竇何列傳.何進》。據載,漢靈帝死後,劉辯即位,舅父何進為輔政大臣。何進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與袁紹密謀想殺盡朝中宦官,其弟何苗勸他:「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意思是說:「你做的決定就像潑出去的水,是不可能再收...
德隆望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高,聲望大。用以稱頌年高德劭,且有聲望的人。《晉書.卷六四.簡文三子傳.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紀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也作「德高望重」。
宋徽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南宋將徽宗暫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後改名永佑陵)。 評價章惇:「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宋史》:「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於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猶告武...
同舟而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舟共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中國古代種族之一。分布於東方海中。《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