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7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素絲良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遇賢士的用語。語本《詩經.鄘風.干旄》:「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擢髮不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擢髮難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擢髮難數」指拔下滿頭的髮來作為計量犯罪的工具卻仍不夠,形容難以計數。戰國時魏人須賈,有一次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讓身為魏國中大夫的他苦等數月,遲遲不肯召見,反而因為賞識范雎的口才和學問,對范雎極為禮遇,送了許多財物和酒食。齊襄王此舉讓須賈非常惱怒,回到魏國後,他便指控范雎與齊國私通,有賣國的意圖,范雎因而被捕,並遭到毒打,差點兒性命不保。范雎死裡逃生後設法投奔到秦國,改名為張祿,憑著過人的才智與謀略受到秦昭王重用,成為秦國宰相。而魏國一直以為范雎已死,完全不知道張祿便是范雎,所以在秦昭王準備發兵攻打魏國時,魏王便派了須賈到秦國和談。須賈到了秦國後...
恩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特別的禮遇。《後漢書.卷一七.賈復傳》:「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
予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律規定年俸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員得以享有在官而准予休假的禮遇。《漢書.卷七九.馮奉世傳》:「今有司以為予告得歸,賜告不得,是一律兩科,失省刑之意。」故後代凡大臣因年老或疾病准予休假或辭官退休,皆稱為「予告」。《花月痕》第三回:「原來漱玉家中有一座園亭,是太傅予告後頤養之地。」
體恤入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體貼入微」。見「體貼入微」條。01.清.劉坤一〈致張月卿書〉:「昨接舍弟來信,具陳憲臺禮遇過厚,體恤入微,並蒙辱收門牆,五中莫名感奮。」 
出自娘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出生。如:「我打出自娘胎就沒有受過這般禮遇。」
談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過其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中的〈正失〉篇,開頭即點出此篇是為了糾正歷史上善惡謬誤所寫,所以立篇名為〈正失〉。在孝文帝這段中,指出劉向認為世俗流傳漢文帝的許多事跡,大多是些誇大,與事實不相符的穿鑿附會之說。只因文帝非常禮遇來上諫的大臣,所以大臣們對文帝多有褒獎。例如:文中列舉十數件關於文帝的善行,都有溢美、牽強附會之嫌。後人看到這些褒揚的文章,就以為全是事實。世上的非議與稱讚,有很多是名實不符,但會去求證的人不多,隨聲附和的人倒是不少。應劭在此對劉向的看法表示贊同。後來「言過其實」被用來指言辭虛妄誇大,與事實不相符。
三釁三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次用香料塗身,三次沐浴,表示對人的禮遇、尊重。宋.黃庭堅〈元勛字序〉:「有居成功之心則不達,自智而教不能則不達,故三釁三沐之,而字之曰:『不伐。』」也作「三沐三薰」、「三釁三浴」、「三熏三沐」、「三浴三熏」。
虎穴得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班超是東漢名將,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他年輕的時候,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建立了許多戰功。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來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但過了一段時間,卻明顯地冷淡起來。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暗中探聽的結果,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趁酒酣時候,激怒大家說道:「不探索老虎的巢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會大驚恐,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害怕,事功可以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