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3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密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嚴密固封。唐.王建〈贈郭將軍〉詩:「密封計策非時奏,別賜衣裳到處薰。」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伯被拒絕後十分生氣,便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雖然在武力上處於劣勢,但靠著張孟談所獻的計策,讓智伯陷入苦戰,最後張孟談還說服韓、魏兩家改與趙氏合作,滅了智氏。在此役中,張孟談立下大功,趙襄子封給他許多土地和極高的官爵,不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
上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明的計策或方法。《漢書.卷二九.溝洫志》:「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三國演義》第一四回:「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駕幸許都為上策。」
下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不高明的計策或辦法。《新唐書.卷一六六.杜佑傳》:「最下策為浪戰,不計地勢、不審攻守是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他又奈何我不得,所以出了這個下策。」
籌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籌劃計策。《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坐運籌策,公不如我。」
維度形成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是什麼。需要指出的是,教學設計模式的理論定向並非是非此即彼的,也有既是描述性又是規範性的教學設計策略,具有典型的綜合性特點。知識類型:程序性還是陳述性不同的教學模式所支持的任務類型是不同的,分程序性任務與陳述性任務兩種。前者指如何達到目標,後者指我們為何要達到指定的目標。模式所強調的教學種類與學生變量就取決於該模式是程序性還是陳述性的(Clark,1989)。克拉克還進一步說明:「程序性模式通常使用正例、反例以及排序簡短、知識負荷低的材料,並伴以頻繁的反饋,採用標準參照評估。另外,該模式重視學科知識,而不關注學生性...
闇度陳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方面杜絕其他諸侯率兵襲擊,一方面表明沒有和項羽爭奪天下之意,以獲得信任。但事實上,他卻採用韓信的計策,暗地裡由陳倉出兵攻打雍王章邯,進而平定三秦,取得關中。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暗度陳倉」,用來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亦用來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亦用來比喻男女私通。如《金瓶梅詞話》第六九回:「此是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應二爹用「暗度陳倉」指西門慶與李桂姐之間的曖昧情事。
半籌不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遭到遺棄。情勢演變到最後,皇上於是變得毫無作為,朝廷之中縱使有許多王公大臣,卻也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後來「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就從《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文中的「一籌不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辦法。
獻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供計策。《三國志.卷二一.魏書.傅嘏傳》:「時論者議欲自伐吳,三征獻策各不同。」《文明小史》第二四回:「金子香滿面愁容,周學監問其所以,原來為此,因獻策道:『聽得我們總教習昨日上院,撫臺請他出題目的,我今晚回去,替你作個說客。』」也作「獻計」。
豢虎貽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號楚懷王。懷王派遣項羽、劉邦分道伐秦。項羽在鉅鹿一戰中殲滅秦軍二十萬,建立極大的功勞。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官員人民採懷柔政策,率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戰爭初期,項羽占了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才逐漸轉敗為勝。於是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