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非洲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洲象,但是因為人們為了或許象牙,所以大量捕殺大象。雖然現在象牙貿易已經被視為非法,但還是有許多人類在捕捉大象。大象也非常聰明,喜歡群居,牠們還是野生動物中壽命最長的動物之一,通常一隻大象能夠活到七十多歲。2. 小象第一年就能長高約30公分,此後就不再需要雌象的保護。亞洲象大約需要十七年的時間才長成成年象的體型;而非洲象在二十歲時還能在長大一些。 兩種大象比較非洲象體型較亞洲象大,身常為6-7公尺,亞洲象則是5.5-6.4公尺。且非洲象的後背塌陷,最高點在肩部。牠們的頭型也不同,非洲象的頭顱側面輪廓流暢;而亞洲象的眼睛上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捕捉兔子的網。《說文解字.网部》:「罝,兔网也。」《詩經.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施于中林。」
2.泛稱捕捉鳥獸的網子。《文選.張衡.西京賦》:「結罝百里,迒杜蹊塞。」
捕風弄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子。 (2) 盪盪:浮誇不實的樣子。 (3) 係風:縛住風。「係」通「繫」。 (4) 捕景:捕捉影子。「景」,「影」的初文。 (5) 距:抗、違。通「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捕捉鳥獸的工具。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八.鞞婆沙阿毗曇論》:「如弶,今畋獵家施弶以取鳥獸者,其形似弓也。」
十三行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住民相同(註一)。此時期的人類以務農為生,種植稻米、番薯、芋頭等農作物,同時漁獵也相當發達,採貝和捕捉魚類,並且也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物(註一)。器物方面,石器無論在器型或數量上皆相對減少,而陶器數量則多,以紅褐色的夾砂陶為主。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大量的煉鐵殘渣,顯示當時已經知道煉鐵的技術,而此文化為重要的特徵,就是出現了以鐵器為主的金屬器及玻璃器。發現的鐵器主要是鐵刀和鐵釘,也包含其他金屬器,主要是金、銀、銅質的裝飾品,而玻璃製品則包括了玻璃耳玦、玻璃手鐲、和玻璃珠等。此文化階段的生產工具已經逐漸由石器轉變到...
燕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顯。 生態習性常單獨或成群出現於海岸附近之砂石地或內陸的溪床等開闊區內。以類似燕子的飛行方式在空中捕捉金龜子、蜻蜓、蒼蠅等飛行中的昆蟲,也會在地面上急行啄食蚱蜢或蝗蟲等地面活動的昆蟲。在台灣本島,除了少部份是本島繁殖的之外,大部分族群是春秋過境鳥和冬候鳥。<註1>另外燕鴴會跟東方鴴一樣用著"擬傷"的方式來誘敵,以保護巢及幼雛。 鑑別特徵翼下腹羽為橙褐色,尾羽白色,末段黑褐色,尾上及尾下腹羽都是白色,這兩個特徵只有在飛行時才會明顯出現,是重要的鑑別特徵。<註4> 命名由來在分類學上,燕鴴科雖然屬於...
馮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1989)、《快樂或不快樂的魚》(尚書,1990),並另有散文集、小說集。馮青有一首〈秋刀魚〉,捕捉或記述了動人的戀情故事,呈顯了女性詩的特殊風景。 〈白牡丹〉也是女性觀照,具有女性詩人特有的視野。透過一首台灣歌謠,一首膾炙人口的歌謠,一種婉約的台灣女性對於情愛的暗示表現表露無遺。 這是馮青一系列〈台灣組曲〉中的一首詩,透過台灣歌謠原已承載的意涵,馮青的再詮釋豐富了原已飽滿的抒情。 她是一朵花,她是一個女人,她是一首歌。 襯托在歷史背景裡,即使是白色,也渲染出多種顏色。出眾的主角和另一種風情,白牡丹之令人讚嘆,經由歌...
捉風捕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子。 (2) 盪盪:浮誇不實的樣子。 (3) 係風:縛住風。「係」通「繫」。 (4) 捕景:捕捉影子。「景」,「影」的初文。 (5) 距:抗、違。通「拒」。
肉食性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多的獵物。有些哺乳類肉食動物會在白天活動,但大部分都在夜間覓食,因為這時獵物不易脫逃,比較容易成功捕捉獵物。(註2) 狼狼一天的捕獵活動要行進20到30公里,而實際路程更遠。狼群規模從2隻到8隻不等,如果獵物龐大,狼的數量更多。狼群非常有組織,牠們長幼有序,具有優勢的配偶才能繁殖後代。成年狼每天需要吃超過2.5公斤的食物(包含肉和植物)。為了對物大型獵物,狼的牙齒撕咬力量也會比同等大小的家畜大很多。(註1) 鼬科動物鼬科動物包含近70幾種肉食性哺乳動物。大多鼬科動物身型修長,腿強而有力,靠視覺和嗅覺來捕食,儘管牠們身形...
捕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捕捉魚類。《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在路上撞著杜千、張岑兩個,是舊時知識,在河次捕魚為生。」《西遊記》第一回:「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棄了筏子,跳上岸來,只見海邊有人捕魚、打鴈、穵蛤、淘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