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07 ms
共 13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志賀氏菌食物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志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症。引起食物中毒的志賀氏菌主要為宋內氏志賀菌(Shigella sonnei),發生季節多在夏秋季,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熟肉製品。發病原因為志賀氏菌侵入腸黏膜組織,並釋放內毒素而引起中毒症狀。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發病症狀為劇烈腹痛、腹瀉(水樣便,可帶血及黏液)、發熱、明顯之裡急後重(tenesmus);嚴重者並可出現痙攣、休克、腸穿孔、菌血症及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a syndrome),此種情形尤其在幼兒更易產生。診斷可以細菌學或血清學之檢驗確認。治療主要以抗生素之使用與補充水份、電解質及其他症狀治療為主...
|
黴菌毒素和黴變食物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食入真菌污染的黴變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有赤黴病麥食物中毒、黴變甘蔗中毒、麥角食物中毒等,慢性中毒亦有黃麴毒素中毒,雖不造成急性症狀,卻可能致癌。
|
苯酮尿毒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苯酮尿毒症是一種基因缺陷所造成的新陳代謝失調疾病。此種病患罹病原因是由於不能合成某種酵素,而此種酵素是促進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轉化成酪氨酸(tyrosine)所必須的,致使患者無法將體內的牛乳、母乳和其他蛋白質等含乳食物中的苯丙氨酸轉化為酪氨酸,以致苯丙氨酸在血液中積聚並毒害到腦部組織,而形成智能不足。
這類疾病在嬰兒出生後六至十二個月時,變得明顯;初期症狀為嘔吐,並有特殊氣味。此些病狀係由涉及隱性的代謝變異所產生。新生兒之代謝異常可用氯化鐵測試尿中苯丙酮酸(若呈現綠色,則患有此症)或以血液培養之葛氏檢驗法(Guthrie test)等方式來檢驗。 |
河豚(或河魨)毒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豚毒素係非蛋白質性神經毒,性質穩定,加熱或醃製都不會被破壞。毒性相當於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作用機轉和麻痺性貝毒素類似,為抑制鈉離子通道而阻斷神經傳導及骨骼肌細胞去極化。對週邊神經的作用最大,中樞神經次之、自主神經最小。河豚毒素分佈廣泛,主要見於魨形目的魨科,另外如二齒魨科、尖鼻魨科、翻車色科、三棘魨科、鱗魨科、單棘魨亞科、箱魨科,也可含河豚毒素。除河魨外,部分貝類(如織紋螺、玉螺)、蝦虎魚(Gobius criniger)、藍紋章魚(Tarichia torosa, blue-ringed octopus)、蠑螈、南美青蛙(Atelopus sp.)等海洋生物亦含有河豚毒素。由於河...
|
毒手尊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凶狠、無情的打鬥。《舊五代史.卷六○.唐書.李襲吉傳》:「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
|
變形桿菌食物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變形桿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涉及動物性食品,尤其是水產品。由莫根氏菌屬引起組胺中毒表現為過敏型,潛伏期30至120分鐘,出現顏面潮紅、頭痛、蕁麻疹等。由普通變形桿菌及奇昇變形桿菌引起腸毒素中毒表現為腸胃型,潛伏期3至20小時,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頭痛、疲勞無力等。有時可同時出現上述兩類症狀。經細菌學及血清學檢驗可診斷。過敏型治療以抗組胺藥物為主,胃腸炎除對症治療外可給予抗生素。一般癒後佳。
|
黴菌毒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黴菌毒素(Mycotoxin),即黴菌生長後產生之二次代謝產物,這些具有毒性之二次代謝產物,有些是排出於所生長的基質中,有些則存在於菌體內,當人或動物食入或接觸,甚至於吸入含有毒素的基質或菌體後便引發全身性或局部性的中毒。
適合黴菌產生毒素的基質主要為穀類等含豐富醣類及適量蛋白質,其它諸如牧草、豆類、果物等農作物、飼料、火腿、醃肉、乳酪等畜產品以及以農產品製成之食品如花生醬、玉米片、豆醬等。 目前發現產毒黴菌共有33屬,164種,產生大約200多種黴菌毒素,其中以青黴菌屬(Penicillium)最多共69種,其次為麴菌屬(Aspergillus)計32種,鐮刀... |
藍色箭毒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ndrobates azureus (Hongmoed, 1969)
體長3~5公分,豔麗靛藍色的外表,夾雜黑色的斑點,用來警告侵略者牠身懷劇毒。
南美洲東北部熱帶雨林。
陸棲型,雌蛙每次產下5~13個卵於樹林裡的落葉堆,雄蛙同時照顧好幾窩的蝌蚪。當孵化後,蝌蚪爬到雄蛙的背部,一次攜帶1~2隻蝌蚪至鳳梨科的葉子積水處或樹洞裡。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箭毒蛙科(Family Dendrobatidae)
|
魚血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誤食或接觸血毒性魚類之血液所引起的中毒症。少見,多與生飲大量鰻血有關。致病魚種為鯙科(moray,如 Muraena helena)、糯鰻 (conger)、鰻科(anguilla)等淡水鰻及少數海魚。毒素存在於血液,但不存於肌肉,加熱至60~65℃可破壞,乾燥及冷凍則不影響其毒性。潛伏期約30分鐘至24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口吐白沫、皮疹、虛弱無力、少數嚴重者有呼吸衰竭、發紺、痙孿及死亡。口腔黏膜接觸毒血可引起灼熱感、黏膜發紅及過度流涎;眼睛接觸毒血則眼睛會刺痛、結膜發紅、眼瞼腫脹、流淚,異物感。預防方法為避免生食鰻血。治療為症狀療法,若眼睛接觸則應以清水沖洗。
|
嗎啡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使用嗎啡而產生不良的效應,徵狀包括昏迷、瞳孔縮小、呼吸抑制、血壓降低甚至休克,嚴重者可以致命。最常見的原因是使用過量。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