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8.39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妄自菲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劉備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討伐孫吳,兵敗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他便輔助後主劉禪,立志光復中原。曾上奏章(《文選》稱為〈出師表〉)予後主說:「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還有侍衛的大臣和忠勇的將士肯為國家效力,是因為他們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陛下應該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光大先帝的遺德,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士氣,不應該看輕自己,援引不適當的例證,阻塞了忠心愛國的人進諫言的途徑。」建議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多聽各方的意見。後來原文中的「妄自菲薄」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過於自卑而看輕自己,不知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考察、檢查。如:「調查」、「審查」、「查」。《紅樓夢》第七四回:「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帶領。如:「率領」、「率團問」。
杯弓蛇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陽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此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 (5) 詣見:前往拜。詣,音|ˋ。 (6) 主簿:古時,郡府及縣廷均有此官。為太守及縣令身旁親近屬吏,相當於今之主任祕書。 (7) 杜宣:東漢人,生卒年不詳。應郴下屬。 (8) 羸露:瘦弱,身體衰弱。羸,音ㄌㄟˊ。 (9) 赤弩:紅色的弓。弩,音ㄋㄨˇ。 (10) 攻治萬端:用盡各種方法治病。 (11) 愈:通「癒」,痊癒。 (12) 闚視:探望。闚,音ㄎㄨㄟ。通「窺」。 (13) 還:返回。 (14) 聽事:古代官府治理政務之所在。聽,通「廳」。 (15) 顧:回頭。 (16) 鈴下:漢代...
冠冕堂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冠冕堂皇」係由「冠冕」及「堂皇」組合而成。「冠冕」一詞見於《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三國時蜀國將軍龐統,曾是個純樸不起眼的少年,二十歲時前去拜司馬徽。當時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便坐在樹下和他對談,一直談到天黑。司馬徽素有慧眼,善於知人,見到這個年輕人談吐不俗,便稱他為南州之士的「冠冕」,龐統也因此打響了名號,後來龐統也受到劉備的重用,與諸葛亮同為中郎將。「冠冕」是指帽子,為衣飾之首,在此引申為南州眾士之首之意,表示龐統為才識出眾的人。「堂皇」一詞見於《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漢武帝時渭城縣令胡建是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人。他在軍中時,與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篤。...
人面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人崔護於清明日獨遊長安城南,在一人家邂逅一位女子。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想起這段往事,又再次造那戶人家,卻見大門深鎖,因此在門上題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後以「人面桃花」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宋.袁去華〈瑞鶴仙.郊原初過雨〉詞:「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七齣:「閃孤眠帳額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也作「桃花人面」。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清.趙翼〈上元後三日芷堂過草堂次日夢樓亦至皆未有夙約也喜而有作〉詩其一:「鵲噪晴檐信有因,南轅北轍聚茲晨。」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禕,音|。 (3) 諸葛: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人。避亂荊州,劉備三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 (4) 無虞:沒有憂患、顧慮。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高權重。在他任官期間,每天家中賓客亦是絡繹不絕,把大門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昔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這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交替所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出色的人,都會遇到這種冷暖的待遇,何況是一般人呢?司馬遷恐怕也反應自己當下的心情吧!後來「門可羅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亦可用...
垂涎三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垂涎」就是流口水,「三尺」形容口水之長。考其典源,「垂涎」一語見於漢代賈誼的《新書》。賈誼是文學家兼政論家,受到漢文帝的賞識。他在《新書.卷四.匈奴》這篇文章中陳述,不動用武力就能讓匈奴臣服的方法。那就是讓前來拜的匈奴使者,如果願意歸降漢朝的,就在眾人聚集的宴會中賜給各式各樣、沒吃過的美食,讓其他一起來的人看到了,回國後就會流著口水貪饞地告訴其他國人,只要歸降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後來「垂涎三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貪饞。亦用來比喻看見別人的東西極想據為己有。另外在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九.弔贊箴戒.三戒.臨江之麋》:「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