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盡忠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廷極大的恩惠,應當要『盡忠報國』,如今竟然企圖將帝位交給別人!縱使你們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毀謗陷先帝。」劉昉等人知道無法讓他屈服,只好代他簽署。「盡忠報國」這句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竭盡忠誠報效國家。而「盡忠報國」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列傳》中所載記岳飛的事跡。宋朝名將岳飛被捕入獄後,何鑄受命前來審問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以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不二。文中,「盡忠報國」同樣是指竭盡忠誠,報效國家之意。
不合時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遭彈劾伏誅,弟子仍密傳其道。哀帝時夏賀良建言改元易號,以續漢祚。後帝覺其言無驗,視其執左道、亂朝政、君罔上,下令誅之。 (2) 增益漏刻:增加漏箭上顯示時刻的刻度,由晝夜一百刻增為一百二十刻。漏刻,古代計時的器具。漏,指盛水的銅壺;刻,音ㄎㄜˋ,指刻有度數的箭。以銅壺盛水,底穿一小孔,水漸漏則壺中漏箭上的刻度就漸次顯露,據以測知時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謗、陷。《公羊傳.莊公元年》:「夫人譖公於齊侯。」唐.柳宗元〈罵尸蟲文〉:「譖下謾上,恆其心術,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無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品性不良、放蕩撒野的人。《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他族中有幾個無賴,要想他法子,他偷漢。」
東門黃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朝的宰相李斯,因趙高以謀反罪名,臨刑腰斬時懊悔的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想與你牽著黃犬到東門外逐兔,哪裡有可能啊!」典出《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後用以比喻做官遭禍,抽身悔遲。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東門黃犬,固以長悲;南陽白衣,何可復得!」
狼心狗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勉道:「不必慌張,自有話說。喒乃義士,平生專抱不平,要殺天下負心之人。適來1>房德假捏虛情,反說公陷,謀他性命,求喒來行刺;那知這賊子恁般2>狼心狗肺,負義忘恩!早是公說出前情,不然,險些誤殺了長者。」李勉連忙叩下頭去,道:「多感義士活命之恩。」那人扯住道:「莫謝莫謝,喒暫去便來。」即出庭中,聳身上屋,疾如飛鳥,頃刻不見。 〔注解〕 (1) 適來:剛才、方才。 (2) 恁般:這樣。恁,音ㄖㄣˋ,如此、這樣。
聲色俱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神志迷惘,若有所失的樣子。〔參考資料〕 《晉書.卷六.明帝紀》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欽信,欲以不孝而廢焉。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皇太子以何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嶠對曰:「鉤深致遠,蓋非淺局所量。以禮觀之,可稱為孝矣。」眾皆以為信然,敦謀遂止。另可參考: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
莫須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恐怕有、也許有。《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後用來比喻陷的事情。《聊齋志異.卷四.田七郎》:「殺人莫須有!至辱詈搢紳,則生實為之,無與叔事。」
佐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證明、證實。《聊齋志異.卷三.李伯言》:「鞫之,佐證不。按冥律,宜炮烙。」也作「左證」。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族主義的內容﹐如認為夷夏種屬不同﹐先天就有優劣之分。在《國語‧周語中》不是將戎狄罵作“豺狼”﹐就是稱他們為“禽獸”﹐根本不把戎狄當作人﹐主張夷夏不通婚﹐不通禮﹔或則認為戎狄與華夏雖然本來是一家。但由於戎狄的祖先不遵守禮義﹐犯了罪﹐被流放到邊疆﹐形成戎狄之族﹐至今也沒有變好(《國語‧周語上》)。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周邊民族的歧視﹐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孔丘作《春秋》﹐提出了“內諸夏﹐而外夷狄”的觀點﹐夷夏之防理論作為儒家的政治主張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這一理論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當華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