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遵循舊習而無所改動。《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自高祖之興,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謀深博,猶因循舊章,不輕改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
洋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美善的樣子。《書經.伊訓》:「聖洋洋,嘉言孔彰。」
語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碩士論文 20042.陳瑞衡、謝裕民 <語病分析> 長沙:人民出版社 1980年3.金錫 <語病求醫──文章語病的評析與修改>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年4.張旭桃 〈法規語病例析〉 語言文字應用 1999年第4期
康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驗,可分類出某些思考範疇。例如:康德指出我們具有像因果概念、統一性、及完整性等概念,但是我們從未如休所說的體驗到可以實證方式處理的這些事物的任何一種。這些思考範疇或「官能」,不是我們感官經驗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感官經驗衍生而來。康德以為,假使這些思想不是感官經驗的結果,就必定是天賦的思考範疇,天賦的心理官能被置於我們的感官經驗之上,賦予感官經驗結構和意義;康德認為有十二種的天賦官能使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經驗能產生意義,譬如統一性、整體性、真實性、存在、必然性、相互性和因果概念等。 結論照康德的說法,我們能意識體驗到的事物,同...
法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律和制度。《書經.大禹》:「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三國演義》第九七回:「魏國法度,兄所知也。吾受國恩,但有死而已。」
美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優美的德性。《史記.卷二三.禮書》:「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魏書.卷五○.尉元傳》:「若不屈從高,復何以成其美德也。」
題導向學習的理論基礎本源於理性主義與認知心理學。不同於培根 (Bacon)、洛克 (Locke)、休 (Hume) 等經驗主義者人所之主張-認為人心靈呈現一種空白的狀態 (tabulae rasae)。理性主義者如西方蘇格拉底 (Socratic)、柏拉圖 (Plato)、笛卡兒 (Descrates)、康德 (Kant) 等均認為人的理性 (reason) 為一切知識的本源,而個體則被假定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念,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亦非常注重引發潛藏在人們內在的能力,是為引導式教學,而且美國學者杜威 (Dewey) 亦承...
異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稟賦特優,超出於尋常。漢.陳琳〈答東阿王牋〉:「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宋.陸游〈除寶閣待制謝表〉:「伏念臣材非異稟,家本至寒。」
不矜不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書經.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指人不因名高功大而驕傲。如:「為人當求謙沖,不矜不伐。」
趕盡殺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部消滅。比喻手段狠毒,欺人太甚。《醒世姻緣傳》第五一回:「我程,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你休要趕盡殺絕。」《三俠五義》第三九回:「我讓著你,不肯傷你,又何必趕盡殺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