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枇杷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半球形至不規則角狀,2–10厘米寬,有時會互相融合形成更大病斑,棕色具有深色邊界。於葉片上下表皮皆會產,但主要於葉片下表皮。子座發達,可達90微米寬,半球形至長型,突出,由多個大棕色細胞組成。無二級菌絲。分生子梗中等至密集叢生,淺橄欖棕色,筆直或彎曲狀,寬度不一致,頂端截型或圓錐狀圓滑,具分隔及膝狀彎曲,無分支,10–30×2.5–4微米;子痕未增厚。分生子半透明,圓筒狀或窄倒棍棒狀,筆直至中等彎曲,3–10個分隔,平滑,頂端略鈍或鈍狀,基部倒棍棒狀截型,20–70×2–2.5微米。子痕未增厚。
牛膝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不明顯或不規則,於葉上表呈鐵銹色,有時有不明顯的深色或淡黃色邊緣,可達6 mm寬。產於葉下表,疏散,深色。無子座。分生子梗單生或2-6隻成束,淺到微深棕色,顏色一致,寬不勻,有時有分支,多隔膜,有0-7個膝狀曲折,每一曲折處有中等大小(約2-2.5 μm寬)、加深之分生子痕,40-250 × 4-5.5 μm。分生子透明無色、針狀,較短之子呈圓柱形,筆直或些許彎曲,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略尖或稍鈍,底部有截形並加深之臍,40-180 × 3-5 μm。
蜀葵生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不明顯無,產於上下葉表皆可見,散佈,毛狀,深灰色,分佈於受葉脈限制之不規則或角形區域,直徑約0.5 - 3 mm,有時相互癒合。菌絲纏據於組織內部,極淺之橄欖色,有隔膜及分支,表面平滑,寬3 - 4.5 µm。子座無或不明顯。分生子梗2 – 32隻成束,著生於子座之上,不分支,筆直,圓柱形,隔膜數1 – 12個,有0 – 3個膝狀彎曲,橄欖色,近頂端漸淺,表面平滑,頂生或側生之分生子痕加深為深褐色(直徑3 – 3.5 µm),35-440 x 5-6.5-(7) µm。分生子線形,透明無色,筆直或些微彎曲,隔膜數3-12個,表面光滑無隘縮,頂端鈍圓,基部圓柱形(不會成錐形)且有截形...
饅頭果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至不規則形,寬5–15毫米,呈紅褐色至暗紫褐色,邊緣褐色至淡棕色,後期病斑中央呈灰色。上下葉表皆會產,形成似黑色小膿包的點狀。子座稀少或發達,近球形,充滿或突破於氣孔開口處,可達100微米寬,黑褐色。分生子鬆散或非常密集叢生,可達100根或更多具及成束,圓筒狀,筆直或彎曲,淺橄欖色,0–3個分隔,不分枝,很少膝狀彎曲,頂端截錐形,10–35×3–4微米;分生子痕未增稠。分生子倒棍棒狀至圓柱形或倒棍棒狀圓柱形,半透明至很淺之橄欖色,筆直或稍彎曲,有不明顯的1–8個隔膜,頂端略尖細至微鈍,基部倒圓錐形截斷,15–65×2.5–3.5微米,子痕不加厚。

夾竹桃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最初於葉片上表面呈邊界不明顯的淺黃色病斑,之後轉為淺灰色矩形病斑,無明顯邊界,寬3–10 ×2毫米,後期病斑變黃且呈明顯的綠色補丁狀,於相對應的下表面呈灰色,外觀上有些渾濁。於葉片下表皮產,略呈散佈狀。無子座。外部有大量二次菌絲體,與葉毛(特別是於凹陷的子座處)之間的糾結:菌絲半透明,1–2微米寬,具有分隔,具分支,於分生子梗呈分支狀。分生子梗不成束狀,由外部菌絲的末端和側邊長出,半透明至淺橄欖棕色,直立,不分枝,0–2個分隔,0–2個膝狀彎曲,頂端圓錐圓滑狀,5–20 × 2–3微米;分生子痕未增厚。分生子半透明至很淺的橄欖色,狹倒棍棒狀至絲狀,彎曲或波狀,頂端尖細或略尖...
黏革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扁平形,平伏,貼生,膜質至近蠟質,70-15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黃白色,平滑,偶有裂痕;邊緣白色,漸薄,細絲狀。菌絲單系;菌絲無扣子體。菌絲層相當均一,由中層組成,靠近基質結構緻密,靠近子實層結構較鬆散;菌絲主要平行,尤其是靠近基質,無色,有時不明顯,1.5-3微米寬,薄壁。子實層多少加厚,結構緻密。黏質囊狀體數多,隱沒或突出,無色,管狀,靠近頂端偶爾收縮,稍微彎曲,靠近基部偶有分支,達大約120微米長,4-7微米寬,薄壁,SA+。擔子棒狀或窄棒狀,不規則膨大,多少彎曲,38-52 × 5.5-7微米,四型。擔子圓形,平滑,薄壁,(5.5-) 5.7-6.3 (-6.8) × 5.2...
秋海棠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直徑1.5-4 mm或可至 8 mm,褐色並有褪綠邊緣,有時有輪紋,偶見穿孔。產於上下葉表。子座無或僅有數個褐色細胞。分生子梗單生或2-6隻成束,淺或非常淺褐色,近頂端漸淺且漸窄,無分支,筆直或有膝狀彎曲,有隔膜,頂端有截形, 20-200 × 3-5 μm;分生子痕顯著加深。分生子透明,針狀,筆直或有些許彎曲,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銳尖,基部有截形及顯著加深之臍, 50-300 × 2-3.5 μm。
蝶豆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圓形或近圓形,寬1-5 mm,褐色到黑色,後期中央轉灰,豆莢上之病與葉部類似。產於上下葉表皆可見,但大多於上葉表。子座無或小。分生子3-12隻成散束,淺橄欖褐色,有隔膜,不分支,有0-3個膝狀彎曲,頂端鈍或略成截形,20-100 x 3.5-6 μm。分生子透明無色,針狀,筆直或略彎,多隔膜但不明顯,頂端略鈍,基部有截形,20-120 x 2-4 μm。
楤木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受葉脈限制,1–5毫米寬,淡黃棕色,具黃色暈環。產於葉片下表皮。不具有子座。分生子梗聚集成束,淺至中度的橄欖色,顏色一致,略直或稍彎曲,寬度不一致,單一或分枝,多分隔,少有膝狀彎曲,頂端呈圓滑或圓錐鈍狀,150–200×3.5–6微米。分生子成橄欖或橄欖棕色,倒棍棒狀或圓筒狀,筆直或稍彎曲,有時呈S型,2–10個分隔,頂端圓滑鈍狀,基部倒圓錐形的截斷,30–75×4.5–6.5微米。

蝶豆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角形至不規則狀,1–4厘米寬,有時會互相融合,棕色或灰色,無明顯邊界或具橘色暈環。上下葉表皆會產,但主要於上表面。子座深棕色,不規則球形,20–50微米。分生子梗於子座上密集叢生或由外部菌絲上單獨長出(於下表皮),灰橄欖棕或黃橄欖色,波浪狀,寬度稍不規則,頂端圓錐狀圓滑或略截形,0–3個分隔,有時具膝狀彎曲,不分支,5–50×3–4.5微米;子痕不加厚。分生子窄倒棍棒狀,半透明至灰橄欖色,筆直或稍彎曲,2–8個分隔,頂端尖細至略鈍,基部倒圓錐形或倒圓錐截形,25–90×2–4微米;子痕未加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