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8.62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剝極必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剝,《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為剝落之象。復,《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有來復之意。剝極必復比喻惡劣的情況到達極點後,必定轉好。如:「不要灰心,苦難總會過去,所謂剝極必復,未來一定會漸入佳境。」
集思廣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集思廣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不留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問趙王:「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趙王說:「秦國竭力攻打我國,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虞卿接著說:「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因兵倦而歸。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樓緩聽後,持相反的意見說:「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再割讓更多的土地嗎?」趙王聽了問說:「如果我聽你的割地,你能保證秦國將來不會再來攻打嗎?」樓緩也不能保證。話傳到虞卿那裡後,他又再度晉見趙王,並說:「樓緩既不能保證,那割地又有什麼用?現在割讓了六個小城,等到秦國再來攻,又要割地,這樣下去不是...
壺漿簞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峨冠博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戴著高帽子,繫著寬闊的衣帶,為舊時士大夫的服飾。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恰纔耆卿說道,好覷謝氏,必定是峨冠博帶一個名士大夫。」《三國演義》第三七回:「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也作「高冠博帶」。
濮上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春秋時,衛靈公到晉國訪問,途中夜宿於濮水之上,半夜聽到琴聲,就命令樂師師涓記下。到晉國,見晉平公,就使師涓彈奏,師曠聽到,手按琴弦說:「此亡國之音,為紂王樂師師延所作,當武王伐紂時,師延向東逃逸,至濮水,自投江水而死,所以凡聽到此樂者,國家必定衰敗。」見《史記.卷二四.樂書》唐.張守節.正義。後以此比喻淫蕩亡國之音。《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也作「桑間之音」。
不慚大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言不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大言」是指誇大不實的言論。「大言不慚」指說大話而不覺羞愧。《論語》裡記載,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說大話不覺得慚愧,做起來就會變得很困難。南宋的朱熹在為這段文字作注時寫到:講大話而不知羞愧的人,心裡必定沒有決心要完成它,因此根本不會考量自己能不能做到,要他實踐諾言不是很困難嗎?後來「大言不慚」就被用來形容人說大話而不覺羞愧。
必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絕對需要的,必定不可缺少的。[例]建設便捷的交通,是提昇生活品質的必要措施。
極權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種意識形態控制精神和物質層面的一切,並將其人民囊括在以其領導人、政黨利益為優先的思想中。二、 政黨必定透過週期性的運動再造方式,來避免其領導者發生克里斯瑪的常規化(routinization)現象發生,以確保其政權及統治正當性得以存續。三、 政府會封鎖來自非其政權所散布的訊息,並刻意扭曲外界對於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後,才得以傳播給該國人民。(註2) 例證 極權主義國家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後極權主義國家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極權國家 參考文獻註1: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報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答恩惠。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也。」《老殘遊記二編》第六回:「倘若修行成道,那時我有三災八難,在你天上看見了,必定飛忙來搭救我,那才是真報恩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